巩义双槐树遗址活动现场,游客制作文物造型的风筝。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体验活动现场,“声溯千年”古乐器音乐会正在上演。
荥阳青台遗址现场,专家为游客讲解考古知识。
近年来,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考古热” 持续升温。刚刚过去的“五一” 假期,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 “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 活动,让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巩义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遗址三大考古工地变身沉浸式历史课堂,游客在这里触摸历史、感受文明,开启了一场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考古探秘之旅。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探寻3600年前早商文明的奥秘
5月1日,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考古工地开放现场,“指尖唤醒文明” 巨型刮刮乐签到墙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小观众丫丫轻轻刮开涂层,一件白釉执壶图案映入眼帘。工作人员适时讲解道:“这件白釉执壶就是在这里出土的哟!”丫丫妈妈赞叹道:“这个创意太棒了,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和古老文明的距离!”
商都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城内城东南,是一处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是郑州商城考古70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观众对这座商代贵族墓地的了解更加深入:这里出土的黄金覆面、金箔、玉杖首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早商时期贵族丧葬礼制的完整形态……“作为郑州市民,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郑州历史的厚重。”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市民杨先生看着现场的出土器物和厚厚的夯土墙图片,不由得连连感慨,“大家有时间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互动体验环节同样亮点十足。每个互动区域都围满兴致勃勃的观众。“考古课堂”上,工作人员演示文物修复,讲述陶片背后商代人的生活与工艺;“金属探测寻宝” 区域,观众手持探测器寻找仿制古钱币,欢呼声不断;“声溯千年” 古乐器音乐会上,缶、编钟等古乐器演奏出悠扬旋律;“青铜有‘脾气’” 区域,小朋友制作青铜器造型精油皂;“文物修复体验盲盒” 前,观众化身 “修复专家”,感受考古工作的精细与不易。
巩义双槐树遗址:
解锁“河洛古国”的神秘密码
“关注双槐树遗址多年,今日终见‘河洛古国’真容!”5月2日,巩义双槐树遗址迎来大批游客。
活动现场,“考古有‘艺’思 探方上的艺术节”主题道旗迎风招展,游客参与热情高涨。文物造型的风筝翱翔蓝天之上,陶器很“淘气”手工区、考古寻宝游戏区人头攒动;露营帐篷下,游客惬意地品尝文创咖啡……距今5300多年的“河洛古国”,以鲜活姿态焕发时代生机。
双槐树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节点,是“中原文明发展模式” 的早期代表,为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时段、关键区域的关键材料。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向游客介绍了双槐树遗址的多项重大发现:“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印证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三重环壕彰显聚落防御体系的精妙。“原来古人的智慧远超想象!”初中生睿睿边听边记,收获颇丰。
“宝藏任务书”服务台前,游客通过“考古十问”深化认知。来自开封的郑先生感叹:“原以为这里是单纯的仰韶文化遗址,没想到还涵盖了裴李岗、龙山文化。”大学生茜茜则对出土的牙雕蚕产生兴趣:“这或许是等级最高的器物?”回答完问题、领取过文创礼品,那些历史知识悄然留在心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少家长点赞:“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理解记忆难度大,但是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记住了陶器的纹样、制法等知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
“这不仅是一次考古体验活动,更是一场跨越五千多年的文明对话。”活动中,历史爱好者丁先生说,“通过互动沉浸式体验,能切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荥阳青台遗址:
追寻丝绸之源,仰望古老星空
“荥阳青台遗址的罗织物,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丝织品!” “五一”假期,赵先生一家在荥阳青台遗址开启了 “丝绸溯源之旅”。这里宽大陡深的环壕、特征鲜明的墓葬区、神圣的北斗九星祭祀区以及种类丰富的器物,深深吸引了他们。
活动现场,“布满好个春”扎染体验区十分热闹,游客手持染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白布染成斑斓的图案。“从古老丝织品到创意扎染,衣裳的演变藏着历史的韵味。” 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大家感受到了文明传承的温度。
在“北斗九星”祭祀区,当得知古人用陶罐模拟的天文遗迹与实际天象误差仅3度时,大学生豆豆直呼:“这是最硬核的历史课!”从事科研的观众魏先生感慨地说:“这一发现将中国观象授时历史提前约800年,古代科技远超想象!”
在青台遗址“考古课堂”上,三代同堂参与活动的场景随处可见。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着考古知识,从文物的发现到研究,让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考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互动中,轻松记住了 “北斗九星”“桑蚕丝帛”等重要文化符号;父辈对考古工作的具体流程充满好奇,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祖辈则为古代先民的智慧深深感慨。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文化体验场所,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在大众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新颖的形式,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
(记者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