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是探亲旅游的高峰期,大家免不了逛吃逛吃、品味美食。有不少朋友咨询消化内科医生,生腌美食到底安全不安全。今天,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就来分享一下关于生腌美食的那些事儿——
Q:什么是生腌,有什么风险?
A:据说,生腌我国唐代就有的烹饪方式,是将食材不经过加热直接放入调味汁中。在美食视频中,一盆盆琥珀色半透明、混杂着酱油、黄酒的调味汁里,浸泡着各色栩栩如生的螃蟹、虾、血蛤、花螺,上面洒着芝麻、香菜、小辣椒和柠檬, 透出一股鲜甜可口的气息,然而,这种食品还有个别称叫“寄生虫全家桶”。
一名老师曾在课堂上描述自己小时候吃本地醉虾的体验:“那只醉虾细嫩鲜美,仿佛随时能蹦出口去,还带着黄酒的甜香醇美,然而再好吃,也不能吃。”她拿出一块满是结节、皱缩发硬的大鼠肝脏标本介绍,“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就是生食了被感染的鱼虾”。
“华支睾吸虫”又被称为“肝吸虫”,是中国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当人食用了被肝吸虫感染的生鱼片后,其虫体便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胆管、胆囊内,引起胆道一系列病变,比如胆管炎、胆结石甚至胆管癌,部分患者还会引发贫血。
Q:吃一次鱼生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有多大?
A:吃一次鱼生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和当地食材的寄生虫感染率相关。根据现有调研结果估算,吃一次淡水鱼生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可能介于8.9~56%之间。
那海鲜鱼生安全吗?海鲜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是异尖线虫,常常引发剧烈腹痛和呕吐。鱼生大国日本的消化内镜检查中常见这种情况,需要通过胃镜下用钳子把虫子从胃壁上拔下来。南昌市曾检测海水产品93尾,发现异尖线虫感染率为56.99%,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海鲜都有异尖线虫。
此外,生食海鲜很容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沙鱼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这些细菌在含盐量3%的环境中能迅速繁殖,很容易污染其中的鱼虾海鲜,产生耐热溶血性毒素。如果我们食用这些细菌污染的海鲜,就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Q:怎么吃才放心?
A:
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肉源性、鱼源性、植物源性、水源性等,常见寄生虫如蛔虫、钩虫、阿米巴、人芽囊原虫等。众所周知,生吃菱角、荸荠可以感染淡水中各种寄生虫,哈佛大学的阿图医生回祖籍印度时饮了三小勺恒河水,就得了贾第虫。
1937年,徐锡藩和周钦贤两位寄生虫学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广州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研究》一文,指出广州的华支睾吸虫感染与当地居民喜食鱼生关系密切,强调了禁售和禁食鱼生的重要性。
所以建议大家不吃鱼生,远离生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