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卓 绘
烹盏三清茶,杯是三秋杯;挂画《五清图》,点的是西斋雅意香;一袭荣耀秋菊衣,斟的是宫廷玉泉酒。如是我闻,入了秋的故宫,让人想起印象里的紫禁城。
莫说断虹桥的石狮子、宁寿宫的紫薇花,也莫说朱红墙上银杏黄、南三所的青绿瓦,九月的紫禁城,是怎样一种浓烈与淡雅相杂,才酿成一派秋色无边正当下。在这里,秋风吹过六百年,景致错落许多种,关于秋的往事,也在件件文物的年轮里讲述着不一样的风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紫禁城的秋,就从三秋杯说起。《诗经·王风·采葛》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秋历三月,孟、仲、季秋,此杯绘兰草、百合、野菊3种花卉,恰为三秋之景,故称“三秋杯”。斟酌间,山石花卉,蝴蝶流连,秋意正浓,让人浮想联翩。三秋杯是明成化斗彩瓷器,收藏界有“清看雍正、明看成化”的说法,意思是雍正的审美属清代最精,成化瓷器则代表了明代最高水平。而提起斗彩,世人只闻鸡缸杯,却不知成化斗彩三秋杯更显物以稀为贵。
传说明宪宗朱见深为讨宠妃万氏欢心,特命工匠烧制三秋杯。制成后的三秋杯造型轻灵,胎体晶莹薄透,仿佛吹弹可破,釉下青花青中泛灰、发色淡雅,釉上彩绘红黄姹紫、明艳动人,釉下轮廓与釉上填彩形成一幅争奇斗艳的三秋美景,万氏见后芳心大悦,爱不释手。此杯最特别的是蝴蝶翅膀上的紫色彩料,其发色与寻常釉上彩明显不同,叫作“姹紫彩”,也称“差紫彩”,色泽浓烈如赤铁、干涩粗糙无光泽,有“差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为成化斗彩所独有。“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姹紫彩”因成色不易、仿制困难而令后世望而却步,因而成为现今鉴定成化斗彩的一个重要标准。
清中期蓝色江绸平金银缠枝菊金龙纹袷袍
除了三秋杯,紫禁城里杯盏上的秋天还有许多。如乾隆款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乾隆款粉地粉彩开光菊花纹茶壶,此二壶腹部均两面开光,内画粉彩写生菊花、山石,可谓秋意满满。寒霜降落、百花凋零之际,唯有菊花傲霜怒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以其傲骨风姿得到乾隆皇帝偏爱,各式各样的菊花纹饰也成为乾隆时期瓷器上的常客。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四时节令除了拿在手上,还被穿在身上。新春来临穿“大吉葫芦”,元宵佳节着“五谷丰登”,清明时穿“秋千”,端午时着“艾虎镇五毒”,而到了秋季,玉兔、桂花、菊花等服饰图案便成了紫禁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说三秋杯的景是捧在手心细细端详的秋,那么帝后妃嫔穿在身上的衣就是行走的秋光无限。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件清代皇帝吉服,深蓝色为地,以金银线交互换色绣出金银相间的五爪龙及缠枝菊纹,通身流光溢彩、金光灿灿,色调过渡平稳,菊花与龙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既有秋高气爽之韵,又显龙行天下之威,把帝王尊贵与清秋高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光绪枣红色缎绣菊花金团寿纹衬衣拆片
菊不仅代表高洁,也寓意长寿。清代后妃常服上多绣有龙爪菊、虎头菊、贯珠菊、发丝菊、松针菊、万寿菊、牡丹菊、大丽菊等9种菊花,以此“九菊”谐音“久居”,间饰平金团寿,合为“久居长寿”。
秋天来了,不仅人要换装,就连紫禁城中的狗,也要换上一身时令新衣。宫廷女子一般没有衣食之忧,闲来无事,少不了各种打发时光的娱乐,养狗就是很多妃嫔的一大爱好,慈禧太后以及后来的端康皇贵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瑾妃均酷爱养狗。宫中每年要为这些狗制作大量狗衣,每当季节变换,都会随之更新纹饰、花色。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做工精致、用料考究,通身为绿色织锦缎,用紫、红、蓝、粉等色丝线和金线织成菊花与秋海棠,整体和谐美观、素雅清新。可以想象,秋天的紫禁城里,一只穿着绿色菊花兜衣的小狗,穿过螽斯门,欢快地跑向那个身着菊花衣、头插菊花簪,迎着夕阳余晖向它招手的女主人……
故宫里的风景,从不止于风景。一代代“国家队”的审美和高超技艺,刻录下这桩桩件件关于秋的往事和心情。
故宫的秋,在眼里,在心里,在件件文物里。(作者:苏嘉靖)
清代点翠菊花纹头花
清晚期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
明成化款斗彩三秋杯
清乾隆款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
清乾隆款粉地粉彩开光菊花纹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