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发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鼎”名单,温州市瓯海区榜上有名,该奖项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
据悉,这是瓯海区继2021年之后再次夺鼎。近年来,瓯海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八大抓手”,建设“一港一谷五院”,推动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
高科技标杆企业链式壮大,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瓯海走在科技创新前列的硬核支撑。2023年,瓯海迭代“龙头企业+(高校)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生态,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发力,5家产业化公司估值翻三倍。形成以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式企业发展格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6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实现“双破零”。
2023年,瓯海全区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立项1项,浙江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第一批项目立项5项,市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基础研发项目立项29项。科技创新指数稳居浙江省第一梯队,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29.62亿元,占GDP比重达3.68%,同比增长0.38个百分点,增幅居温州市第1、浙江省第4。
高效能创新平台扩量增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长期以来,瓯海积极构建科创平台集群,加快蕴含塔尖科技的中国基因药谷、中国(温州)数安港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建设,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其中,中国(温州)数安港落地医疗、交通、移动、互联网广告等国家部委数据实验室,集聚中国电子、每日互动等184家数据生态企业,数据交易额超3.7亿元。中国基因药谷落地三个国家级平台、建成温州唯一“CXO”(医药外包)研产销体系、形成浙南闽北赣东最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
此外,瓯海持续发挥各大研发载体作用,提升“五大院”平台成果转化效能。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研究院研制出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等5项技术;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突破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技术,孵化企业估值超10亿元;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投用洁净车间(GMP),可吸收聚乳酸材料上市销售;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搭建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天津大学瓯海急救救援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落地……一个以“一港一谷五院”为体系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区正在形成,不仅实现科技创新“从0到1”的原始突破,也让科技与产业携手并进。
高质量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多元融合
多元创新要素正在撑起瓯海科创的全新场景,正构建起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各类人才踊跃参与的全域创新发展格局。
近些年来,瓯海谋划成立“瓯海区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推动在瓯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保险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技术经纪人管理与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同时,组建10支“跨学科跨专业多兵种”的科技轻骑队,服务区内企业228家次,共促成技术交易金额达2197万元。
瓯海将全区资源向招引人才和孵化培育项目倾斜,迭代“1+5+16”产业政策体系,出台“热带雨林生态十条”3.0版等特色政策,致力打造“浙南人才高地”。通过才企对接、以才引才、赛会聚才等多渠道、多形式全面提升引才实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博士31名,新增技能人才8315人,推动区域人才总量突破18.5万人,走出了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周筱隆 庄苗苗/文 温州市瓯海区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