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先生说得好:“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那么医学生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呢?中医临床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总结为“一学二看三要用,四知局限”,这四个层次不仅是中医传承的精髓,也指向现代医学中西医融合的方向。
一学:
夯实基础 理论是根
“学”是中医临床学习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医宗金鉴·凡例》云:“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才能做到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书熟帮助记忆,帮助理解,读之使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基本功除了今天学校中教习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针灸等,还包括古时教习弟子时的“童子功”汤头、药性赋及经典等,是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的。早期的“四大经典”指《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过历史筛选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辨证论治,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条文要烂熟于胸,临床才用得活,在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
二看:
善解百家 博古通今
中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独到的方法论,二是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经验的获得有三个途径,一是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二是跟师学习,三是靠从书本中获得。若初出茅庐,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通过读书,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比如《医宗金鉴》,是名医吴谦于乾隆年间奉旨率40余位御医所编的临床教科书,比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沟通中西,取长补短,结合张锡纯的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再比如《中医历代医案、医话、医论选》可以纵览历代中医源流等等。
中医的各大流派都有自己的体系,但是我们不可能所有的都学会,在形成自己用药习惯的同时,不断地吸取各个医家、流派的长处,比如《傅青主女科》中大部分方药为四物汤、逍遥散、理中汤等变方,具方大多以滋补肝、脾、肾为主,兼以疏肝,符合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的病生机制,在为女性用药时是否可以借鉴。其他诸如浙派中医是否可学其用药轻清灵活,在热证的治疗上是否可以借鉴岭南医学的用药思路,在寒证上是否可学习火神派的遣方用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上学习李东垣的思路,以及施今墨药对等等。
三用:
贵在实用 疗效为真
有了知识基础,亲自动手才是踏入临床的第一步,这一步分辨证和论治两部分,辨证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将有用的信息分门别类,具体的方法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论治则是驾驭方药的能力,是否理解方子的思路,最后做到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病人来了,首先是望诊,望面色,望形态,望神情,望舌等等。患者是郁?是湿热?是阴虚?是阳虚?通过望诊,首先就能凭直觉收集到几分信息。通过闻诊听病人的主诉,了解病史,边听边分析,闻还包括气味。问诊是确定主证后,围绕着表里寒热虚实几个要素,有目的地问,问得简洁、切中要害,边问边归纳,上升到证。最后是切脉,加以最后的确诊。除了脉证一致,《伤寒杂病论》中还有舍脉取证与舍证取脉两种情况,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中医四诊中的每一种方法,是既可靠,又非绝对可靠,既可凭,又非绝对可凭。临证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四诊合参,综合思维,排除证候中的假象,确定疾病的本质,而决不拘泥于一诊所得,关键在于要建立一种“活” 的观念,这与西医看重客观指标有本质的不同。
四知局限:
中西互补 患者为本
很多疾病并不是只用中医手段就能治好,也不是只用西医手段就能彻底治愈,没有后遗症的,因此就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论是治疗手段,还是中医四诊都可以中西结合。比如姚乃礼提出“宏微”相济理论,内镜是望诊的延伸,进行辨证论治。比如蒲辅周治疗各种小儿肺炎,危急重症用经方、小剂量,轻轻一拨,马上转危为安,但这需西医支持生命的各种抢救措施,赢得用药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中医除了方药,还有各种其他手段治疗,比如针灸、气功、导引、推拿、食疗等等,中国古代名医都是针药并用,提倡治病与养生相结合,例如张仲景、孙思邈等。针灸与方药,治病与养生,恰恰是互补的,只有都掌握,才是全面的中医。比较而言,往往针灸比方药更实用,养生比治病更重要。对于医者而言,医以治病,话以疗心,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与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
患者的生死,全系医生的一念之间。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序言中告诫医者“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愈之,德逾于此”“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遣方用药时,又必须小心谨慎,考虑周全,步履稳健。我们应将医德视为行医之本。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是无价之宝;献身中医事业,以仁心仁术守护健康,才是真正的荣耀,远比追逐名利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