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西厢记·听琴》(局部) 王叔晖绘
西厢记
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撰稿:胡晨曦 诵读赏析:虹云
《西厢记》(局部)【明】仇英 绘
【赏析】
本曲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又吸收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
本曲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化用前人词句,看似不过最寻常的秋景别情,却历来为后人称道,以至于清人梁廷楠在《曲话》中说王实甫写至此节,“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那么,本曲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句“碧云天,黄花地”即化用宋代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正符合离别情境。化用之外,匠心独运,改“黄叶”为“黄花”,令人不禁想到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与“人比黄花瘦”,不仅更契合女子心情,而且暗含了莺莺因“早是离人伤感”的愁情而销魂憔悴的女子心情。
首句已进入暮秋的萧瑟环境,迅速而鲜明地将天地抽象为极度简洁、干净的两种颜色,像是戏台上的两张大幕。大幕一起,暮秋风物接二连三地出现。既有碧云天,自然有西风起;西风一起,正是北雁南飞时节。看似闲说风景,却一句紧似一句,连写“澄澈天空、满地黄花、烈烈西风、南飞大雁”等意象,渲染了暮秋景色的萧瑟,烘托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西风已“紧”,林染红霜似乎是自然随之而来的秋季景观。作者却偏用问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将观景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晓来”写明早早来长亭的崔莺莺视角,林叶之红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秋霜。曲中以“醉”将霜林拟人化了,仿佛也是被这离情感染了。因此,当曲中问出“谁”的时候,“离情”二字已经呼之欲出。此时才缓缓道出一句“总是离人泪”,更显情意深沉。
此处化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点点是离人泪”,同样是由景入情,将主观的离情与客观的实景融合。杨花写到离人泪是相同的点点滴滴汇聚心头。此处也是离人泪“总是”如此进入人心的动态过程,却是“染”得霜林“醉”,反复浸染,牢固着色,令霜林与离人同醉,无法自持,痛彻心扉。离人之泪也就更沉重、更深刻,如后文《耍孩儿》所写的“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写尽离人无尽血泪,令人感受到不同于普通悲伤的深刻“悲痛”。
短短曲词,所写离情,千古共通,重若千钧。王实甫之词,文美情真,正如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所评,“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撰稿:胡晨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诵读赏析:虹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主持人,播音指导,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代表作:《午间半小时》《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首批“金话筒”开拓金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