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仅“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这股“文博热”在浙江宁波余姚市同样表现亮眼,据统计,近5年,余姚博物馆年平均游客接待量约10万人次,王阳明故居年平均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次,河姆渡博物馆2024年接待游客超52万人次,这些数据不仅展现出了余姚市文博单位的文化吸引力,也折射出余姚市在文博事业中的创新实践与积极探索,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谢向杰摄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博体验
当千年文物遇见数字全息,当科学实验融入互动游戏,河姆渡博物馆正以科技之力重塑文化体验。让游客通过视、听、触等多重体验,在探索历史的同时,感受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的结合。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谢向杰摄
202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启动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前沿科技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七千年河姆渡文明。改造后的展馆运用动态投影、互动地图等技术,生动呈现“潮起东南”的文化脉络;农耕文明、干栏式建筑等展区经过艺术化处理和数字化还原,让远古生活场景跃然眼前;数字虚拟人“阿姆”和井头山考古场景复原,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考古体验;数字沙盘则全景展示河姆渡国家遗址公园的未来蓝图。
“沉浸式的数字化改造,重新构建了人与实体之间的关联。”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长谢向杰介绍,展馆创新性地将13处河姆渡文化遗址整合进序厅电子地图,通过文物魔屏等技术对重要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实现了传统文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这种突破性的展陈方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教育延伸:构建馆校协同育人新格局
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社教研学活动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触摸文明、启迪智慧的窗口。近年来,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充分利用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中天阁等场馆的馆藏资源优势,与9所学校达成了馆校共建合作,为数千名青少年儿童提供“观”“学”“思”三位一体的沉浸式研学服务,有效延伸学校教育,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王阳明故居纪念馆。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每年暑假期间,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学需求,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都会策划一系列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假期特色活动。“龙泉山下歌诗正蒙”“古建别韵之门面担当”、活字印刷术体验、“姚博学苑——中式六角阳亭舜水亭”互动体验课、解开余姚土布的神奇“密码”等系列研学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此外,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始终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姚江文化、阳明文化,结合元宵、端午、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推出了“姚博学苑”“用我们的声音讲阳明的故事”等一系列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教育课程和研学体验活动,受益少年、儿童超20万人次。其中,“龙泉山下——王阳明心学之旅”还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浙江省社科普及创新活动案例、“宁波市十佳文博研学路线”。
文创开发:激活传统文化新动能
参观完博物馆,购买文创产品也是很多游客的项目选择。这些年来,王阳明故居在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成果斐然,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王阳明故居广场东侧的阳明书坊内,阳明悟道潮玩摆件、“阳明家书”创意书灯、“真三不朽”创意徽章等各具特色的阳明主题文创产品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阳明气息扑面而来。书坊主理人李福彬于2022年创办了这家店,近年来,他不断探索阳明主题文创产品的创新之路,优化文化产业模式、丰富文化产业链条,期间共推出50余款阳明主题文创产品,不断提升阳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擦亮“阳明故里”的文化金名片。
此外,为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需求,王阳明故居后东院的阳明书坊“王的咖啡”主题文化空间于今年4月30日正式运营。这种“博物馆+咖啡”的创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可以在这里小憩,品尝咖啡,感受阳明文化的独特氛围。
乡村赋能:小博物馆书写大文章
“博物馆热”也从城市延伸到了乡间,余姚市各式各样的乡村博物馆逐渐增多。这些乡村博物馆,大多走小而专的路线,民间工艺、器物等皆可成展。从以科举文化为主题的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到生动讲述革命历史的浙东红色记忆馆,再到聚焦书法艺术虞世南书法博物馆。截至目前,余姚市已成功创建11家浙江省级乡村博物馆,其中,余姚市虞世南书法博物馆、“浙东临委驻地”革命史迹陈列馆、四明山区翠韵梨洲竹产业文化馆、金桥奇石艺术馆、浙东红色记忆馆等5家单位还入选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这些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余姚土布展示馆。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小曹娥镇土布展示馆,这座220平方米的展馆虽不大,却系统展示了余姚土布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和产业文化,设有土布史展览、技艺流程展示、分类陈列和传习体验等多个功能区。2010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曹娥镇作为主要传承地,通过成校培养、团队建设、文创开发等多措并举,使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乡村博物馆的出现,不仅打通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偏居乡村的群众享受到精神滋养,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新空间。据统计,土布展示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成为了当地文化地标。
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余姚的文博事业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彩篇章。在科技赋能、教育延伸、文创开发和乡村赋能的多元实践中,余姚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李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