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吴起龙)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病率持续攀升,逐渐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新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李宏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我国食物过敏存在显著的年龄、地域差异,且公众对过敏机制的认知误区频发——从误将食物不耐受归为过敏,到忽视特殊类型过敏的致命风险。
“数据显示,0-5岁儿童自曝过敏率约为4.8%,但实际确诊率远低于此;小麦过敏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甚至可因运动诱发致命风险。”她说,食物过敏需以科学诊断为基础,结合个体化管理,而婴幼儿早期干预或能改变过敏进程。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李宏教授
食物过敏发病率上升,过敏原因年龄、地域而异
在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李宏介绍说,由于研究性质和设计方案不同,我国食物过敏发病率数据存在差异。2024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健委联合发表的研究显示,0-5岁儿童食物过敏自曝患病率约为4.8%,不过这一数据未经专业检测鉴定,自曝患病率往往高于实际过敏人数。
不同年龄阶段,高发的食物过敏原有所不同。李宏表示,在婴幼儿群体中,牛奶、鸡蛋、小麦是常见过敏原。婴幼儿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常会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和全身免疫力增强,多数孩子对牛奶、鸡蛋会逐渐产生耐受。”她说,我们观察100多例牛奶过敏(IgE抗体阳性)患者发现,约80%的人在6岁时就不再过敏了。
青少年和成人的食物过敏情况更为复杂。据李宏介绍,在我国,花粉过敏患者中约20-40%会合并食物过敏,这在西北、华北、东北及中部部分省份尤为明显。
“腰果、开心果、核桃、巴西果、榛子、杏仁等坚果(tree nuts),以及花生也是常见过敏原,其中坚果在国外是引发严重食物过敏反应的常见类别。”她说,在成人中,海鲜过敏较为普遍。
李宏进一步解释称,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病例中,小麦是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突出过敏原,且症状多样,还可能导致食物依赖运动相关的严重过敏反应。另外,南北方因气候、花粉分布不同,过敏情况也有差异,北方花粉过敏患者更易合并相关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需科学认知、精准诊断
很多人容易混淆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李宏解释说,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成分产生的异常反应,而食物不耐受则由非免疫机制引发,二者症状可能相似,但本质却截然不同。例如,进食牛奶后腹胀、腹泻,可能是食物不耐受,也可能是食物过敏,这需专业检查进行鉴定。
“许多信息会将进食后的腹胀、腹泻等症状简单归因于食物过敏,实则可能涉及乳糖不耐受或食物毒素等其他因素。”她说,此时鉴别诊断就显得至关重要。专业医疗机构需通过病史采集、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及口服激发试验等多种手段综合判断。
她补充道,食物过敏类型多样,最常见的是免疫球蛋白IgE介导,多为速发反应,通常在进食两小时内发作,可累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个器官系统。另外,还有口腔过敏综合征(也叫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和食物依赖运动相关过敏这两种特殊的IgE介导类型。
“桦树花粉过敏患者易合并苹果过敏,我国蒿花粉过敏患者常合并桃子等食物过敏。”李宏举例说,食物依赖运动相关过敏更需引起重视,健身人群运动后若出现皮疹等可疑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据介绍,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是食物口服激发试验,分为单盲开放和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开放的食物口服激发试验可作为诊断依据,在结果不确定时,可进一步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她说,常规诊断可依据病史、过敏原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而针对小麦过敏等特殊情况,还需进行运动、食物联合运动的激发试验。
分级治疗与早期干预相结合,过敏应科学管理
对于不同程度的食物过敏患者,治疗手段有所不同。李宏表示,对于仅有局部皮疹、口腔瘙痒等症状较轻的轻度过敏患者,可通过避免继续摄入过敏原、口服抗过敏药、休息等方法,多数人数小时内可自行缓解,但若反复发作需就医检查。
对于出现呕吐、腹泻、大面积皮疹的中度过敏患者,若口服抗过敏药无效,或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严重过敏反应会威胁呼吸和循环系统,如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尽快就医,首选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并拨打急救电话。
“严重过敏反应有其发展过程,早期发现、用药和休息都至关重要,患者出现症状后应立即坐下,避免摔倒,并及时使用急救药物。”她补充说,及时使用肾上腺素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是食物过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确诊食物过敏的婴幼儿在回避过敏原时,还需避免营养不良。“以牛奶过敏患儿为例,婴幼儿可食用深度水解奶粉、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具体方案需由儿科医生制定;随着年龄增长,多数患儿可逐步尝试烤牛奶等低致敏性加工食品,但必须先做口服激发试验。”李宏提醒,避食后过敏症状不一定会消失,恢复进食需遵循科学步骤,避免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早期辅食添加是干预儿童过敏进程的重要环节。李宏介绍,现有研究表明,在4-6个月期间合理引入鸡蛋、花生等易过敏食物,有助于减少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生。“家长要警惕“过度诊断”陷阱,不建议在无确切证据时就推迟引入鸡蛋、牛奶等过敏原食物,若有疑虑,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明确诊断,并听取儿童保健科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确保孩子营养充足,健康发育。”她说。
食物过敏虽复杂,但可防可控。李宏坦言,公众应建立“三早”意识:早识别(区分过敏与不耐受)、早诊断(依靠专业医学检测)、早干预(抓住儿童过敏管理黄金期);对于儿童患者,需综合评估过敏风险与营养需求,避免“一刀切”忌口;而随着医学进步,食物过敏的精准诊疗体系正日益完善,科学应对才是守护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