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海的神秘面纱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深海宛如一颗神秘的明珠,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目前,对于“深海”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在海洋生态学领域,透光带水深不超过 200米,弱光带介于200 - 1000米,无光带则是水深1000米及以下,深海常被界定为 “非透光带”。从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角度,国际石油大会将水深300 米及以上的油气资源称为深水油气,1500米及以上为超深水。军事领域早期定义深海为水深300米及以上,随着技术发展延伸至1000米及以下,像俄罗斯“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可下潜至2000米执行任务。综合来看,广义的“深海”可定义为水深200米及以下的海域。
二、深海的珍贵价值
过往海洋经济多聚焦于浅海区域,而深海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92.4%,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对于国家而言,探索深海有着极为重要的底层动因 —— 实现“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在经济安全方面,深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丰富,全球重大油气发现有70%来自超过1000米的深海,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矿产资源同样丰富,深海蕴藏 76 种矿产,仅太平洋海底含约30亿吨钴,相当于陆地储量的3000倍。开发深海资源,能够保障我国在极端条件下的能源和矿产供应安全,改善我国陆地能源资源稀缺、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
在国防安全方面,深海是领海的自然延伸,能极大拓展国土防御的战略纵深。深海作战部署与作战样式灵活多样,具有空间范围大、活动自由度高、行动隐蔽性强等优势,便于实施战略威慑和达成战略突袭。未来,水下无人集群作战、水下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空海一体” 联合对潜作战等新型深海作战样式有望出现,掌握制深海权将成为未来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
三、深海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深海科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空、天、海一体的空间资源开发体系,三者有着诸多共性。商业航天源于卫星通信,低空产业基于通用航空,深海科技可追溯至“海洋经济”,这些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早期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政策定调高,呈现中央顶层规划先行、地方因地制宜推进的模式,契合国家 “空间资源开发” 战略,具备军民两用潜力。商业航天最早被列入“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低空经济、深海科技分别在2024年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列入,各地政府出台专项发展计划推进落地。三大产业均具备硬科技属性,产业发展与科技突破相辅相成,如商业航天带动航天发动机等领域发展,低空产业聚焦飞行器三化及配套信息基础设施,深海科技涉及耐高压耐腐蚀材料等关键技术。
三者也存在差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更强调商业和经济属性,深海科技更侧重科技和安全属性。商业航天面向政府、企业及个人消费者,部分应用已初步商业化;低空经济部分场景率先落地,在技术成熟后可拓展至高频场景,面向政府、企业客户及个人消费者;深海科技核心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客户群体主要是政府、特殊领域等,早期发展需泛政府客户投资支持。
四、深海科技的发展之路
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主要依靠“三深”手段,即深潜、深钻、深网,而这需要多类关键技术群的突破。深海环境极端,无光照、高压强、低温。深潜主要指各种进入深海进行观察、采样和作业的潜航技术和装备,如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航器、潜龙号无人潜航器等。深钻涉及深海资源开发与工程作业的钻探和采矿技术与装备,像“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网则是海底布设的联网化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情报监视侦察、信息通信、数据处理等功能,例如中国南海科学观测网、微软Natick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等。这些“三深”手段的实现离不开材料技术、传感技术、通导技术、能源技术等众多底层关键技术群的支撑。
我国对深海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政策导向下,沿海各省市积极布局深海领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的海洋政策均涉及深海,上海、青岛等城市在2025年两会后率先出台专项规划,加速深海科技产业化落地。地方政策工具包逐步成型,未来有望进一步细化技术攻关、产业扶持与平台建设等配套措施,形成 “中央战略牵引 - 地方场景落地 - 企业创新突破”的协同生态,推动我国深海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开启海洋经济向深海跃迁的新篇章。(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