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京剧脸谱创新瓷器 赵 楠 供图
新中式时尚手包 陈 旭 供图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非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从“非遗+”的多元赋能到跨界融合,非遗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而是以鲜活的姿态渗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社区非遗工坊,老人们重拾剪纸、面塑等手艺,年轻人则在这里学习传统技艺并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这种代际交流正在重塑着社区文化生态。非遗体验馆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周末休闲的热门去处,人们在这里学习古法制香、茶道等技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慢生活的平衡点。汉服的兴起则是“非遗+生活”的典型例证。从最初的小众爱好到如今形成上百亿元市场规模,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风格选择,更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将苗绣、云锦等非遗元素与现代剪裁结合,让中国传统审美从“他者视角”回归主体表达。
二十四节气相关产品的流行展现了非遗生活化的另一种可能。从节气茶饮到应季糕点,从养生指南到家居布置,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北京同仁堂以“药食同源”为理念,将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茶饮结合。“枸杞咖啡”“罗汉果美式”“熬夜水”……这些爆款产品,成为都市年轻人“朋克养生”新选择。这种创新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岁月流淌着的美好生活”。
“非遗+”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浙江宁波,传统的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打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美妆系列产品;在浙江湖州,辑里湖丝与箱包产业相结合,成为了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中式时尚手包;在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与家居设计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软装产品系列,远销海外。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非遗的文化基因重构产业逻辑,实现产品价值的倍增。以苏绣为例,这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技艺不仅与时尚产业结合,出现在高级定制服装上,更与智能穿戴设备融合,让传统纹样在科技产品上焕发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将风筝与AR(增强现实)结合,扫码即可享掌上风筝体验;游戏皮肤中的传统纹样成为“Z世代”的文化符号,让年轻人在娱乐中自然地接触非遗。这种数字非遗的形态,正在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
非遗的跨界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在文创领域,非遗IP联名盲盒让收藏热与传统工艺相遇,京剧脸谱、老北京兔儿爷、风筝等通过潮玩形式获得新生。动画产业中,数字技术结合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表达。这些创新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年追捧的“潮品”,实现了非遗的年轻化表达。与此同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生态智慧正在被重新发掘,被应用于现代绿色建筑中;古老的农耕经验为有机农业提供借鉴;天然染色技艺为纺织业环保转型提供方案。这些探索证明,非遗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宝库。
在“非遗+”这场文化实践中,非遗保护与创新需要把握关键平衡点——既要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异化,又要防止因过度保护造成的僵化。以年画项目举例,老艺人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年轻团队则开发AR年画、动画短片等新形式,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当年轻人穿着汉服逛博物馆,当游戏玩家通过虚拟皮肤了解传统纹样、传统节日,当孩子们拿着泥和面捏得不亦乐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文化选择,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集体智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或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李媛媛 作者系非遗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委会副秘书长)
越窑青瓷美妆产品 孙 威 供图
白族扎染技艺制作的扇子和小马布偶 李媛媛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