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2025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将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迈向碳中和:碳足迹国际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将围绕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电碳协同、绿色供应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愿景。针对这一主题,新华网专访南瑞集团董事长山社武。
问:南瑞作为能源电力领域龙头企业,在零碳园区创建领域有哪些创新实践?
山社武:近年来,南瑞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使命,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的创新路径。目前我们所在江宁基地,已经实现了办公生产全量使用绿色电力,南瑞全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万吨。
在科研攻关方面,我们依托舒印彪院士,成立电碳协同技术研究团队,系统性开展碳排放核算与监测、产品碳足迹、电碳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构建零碳园区技术底座,支撑园区低碳转型规划和零碳园区创建。在产业实践方面,近年来,南瑞持续整合相关业务主体,打造了零碳园区专业平台公司,集成了企业内部先进的技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和配套产品,并在国网雄安创新中心智慧零碳示范园区等多个典型项目中成功落地,通过部署清洁节能低碳设施、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能碳监测管理平台,实现了园区内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显著降低。面向未来,南瑞将继续深化在微网、储能、氢能等战略新兴领域技术布局,以“技术+标准+产品”三位一体模式加速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推广演进,为零碳园区建设持续贡献“南瑞智慧”,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问:南瑞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核心装备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承担着什么样的关键角色?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山社武:当前,电力生产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电力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转变,电网结构向柔性化转变,面临一系列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如何加快突破技术“无人区”,产出革命性、颠覆性电力技术,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南瑞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核心科研产业力量,是一家“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过多年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科研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特色发展之路。面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时代需求,南瑞逐步建成了应用基础研究储备、技术产品紧密跟进、仿真试验全景验证、应用场景迭代完善、标准引领固化优势的完整闭环创新链,以技术创新带动装备升级,以产业化应用解决能源转型实际难题,努力当好“电网运行安全守护者、电力保供技术支撑者、能源低碳转型推动者、数实融合价值发现者”,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问:人工智能被视为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使能技术,南瑞如何利用AI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山社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演进,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导致电网运行控制难度呈现指数级增长。电力系统在源荷预测、智能运维、调度决策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颠覆性技术的竞相涌现,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南瑞充分发挥“电力自动化+电力信息通信”双主业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在电网调度、设备状态分析、具身智能、电算协同等领域进行了谋划布局,致力于发展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在电网调度领域,我们全力推进AI for EMS。EMS是电力调度系统,它是电网运行的决策中枢,我们应用AI技术对传统调度业务赋能,成功攻克了多时间尺度源荷预测、电网潮流自动调整等核心算法,研制了“知识+数据+机理”融合驱动的新型电网调度控制系统(D6.0),实现了对我国大电网的全景感知、全网监视、全局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总体来看,AI技术会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我们将充分利用对电力系统的深刻认知优势,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做出更大贡献。
问:南瑞作为中国能源装备领军企业,如何通过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全球绿色产业创新升级?
山社武:南瑞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年会等活动,承担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在技术研发上,探索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积极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截至目前,南瑞牵头制定32项IEC国际标准、正式发布16项。在电动汽车领域,围绕新一代充换电技术累计主导立项IEC国际标准13项,推动中国技术方案成为全球标准。在大电网安全领域,牵头制定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框架设计导则》,为国际大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智能水电领域,我们发布的《智能水电厂技术导则》,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展望未来,我们将依托IEC/SyC SET(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和IEC/SC8C(互联电力系统网络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平台,聚焦系统稳定控制、电力低碳、智慧水电等重点领域,强化顶层规划、优化技术路线图,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全力打破贸易壁垒,推动更多绿色产品“走出去”,为全球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