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同步,南京市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康居乡村、美丽乡村、田园乡村建设,逐步描绘出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有活力的都市田园乡村新画卷。
产村融合,夯实乡村振兴根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南京农业鲜明的特色定位。近年来,南京市立足资源禀赋,以“链”破局,聚焦绿色蔬菜、精品蟹虾、南京鸭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构建起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国家农创中心两大平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依托大都市、大市场,目前南京已建成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500多个,全市有绿色优质农产品570个,“金陵味稻”“食礼秦淮”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18届的“南京农业嘉年华”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三大品牌之一,累计吸引市民游客8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10年前黄龙岘还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党总支书邢有明介绍,2013年开始,通过与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合作,黄龙岘突出茶产业发展,建立了茶业种、管、养、采、炒标准化体系,成功培育了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品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打响了“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的产村融合品牌。
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相同步,各涉农区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产业,一大批村庄成为网红明星村。譬如,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乡村轻度假基地,浦口区不老村已经成为市民近郊度假的首选;溧水区傅家边立足特色农业举办的草莓文化节销售火爆,傅家边梅花节人气直追紫金山梅花季。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方兴未艾,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蔚然成风。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大幅升值,农民财富积累跨上新台阶,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步增长。2022年南京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万元,同比增长6.0%,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十年缩小。随着城乡共同富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住乡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中国是中国的底色,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根基所系。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家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建设和美乡村,必须坚守、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活乡村的文化价值。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作为“中国民歌之乡”的文化名片。“蜚声世界的经典民歌《茉莉花》采风地就在金牛山脚下,其母曲鲜花调传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主任陈万明介绍,他们在以山子林村为代表的田园乡村创建过程中,十分注重凸显茉莉元素,以“歌”为魂,邀请“鲜花调”第六代传承人定期进行民歌展演,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文化,培育崇德向善、和谐和睦的家风民风。
围绕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南京市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溧水李巷村新四军活动旧址和纪念馆成为省市挂牌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响了“苏南小延安”品牌;六合“农民画”、高淳“跳五猖”、浦口“手狮舞”等乡土文化活动,活化了非遗、传承了民俗、让人们记住了浓浓的乡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入脑入心。在江宁区汤山街道阜东村,“文化+文明”吹出时代新风,户外显示屏、村头“云喇叭”、移动小视频,小品表演、名嘴宣讲……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正在热烈开展。据活动志愿者介绍,村里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点前后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村民读书会人头攒动,“最美家庭”“移风易俗”等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厚植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文明乡风。
作为“天下文枢”和“世界文都”,南京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文脉与乡村印迹互融互通。江宁杨柳村等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高淳漆桥村等62个村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浦口瓦殿村等21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现如今的南京农村,山水之间处处展现出深厚的文都底蕴与灵动的和美村韵。
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近年来,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提效能,全面推行文明诚信积分制、小微权力清单制,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放权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善治乡村建设过程中,南京市打造了商量书房、乡贤议事堂、村民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平台,创新“和事佬”“蚂蚁治家”等小微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活动,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我的积分换了10斤大米和一桶油!”江宁区湖熟街道河北社区的居民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用诚信积分兑换的日常用品。河北社区新乡贤聂小凤老师说,社区探索实行“家庭诚信积分”制度,用文明诚信积分卡记录村民点滴进步,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引导村民崇德修身,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新活力。
在浦口区永宁街道东葛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指挥分中心,70多个智能探头24小时不间断地开展着远程巡查,“我们将社区划分为四个网格,对基层治理六要素人、地、事、物、情、组织进行数据汇总,全社区1222户、3429人、293个重点服务对象及4个在地企业的动态变化在电子大屏上一览无余。”东葛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远刚介绍。网格数字化治理不仅实现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也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治理能力提质增效,通过下沉管理、及时处置,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类似河北社区“积分制”和东葛社区“网格化”这样的乡村善治实践在南京乡村已遍地开花。江宁区“精准分类优治理,多治融合促振兴”做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六合区横梁街道三友湖村等1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新庄社区等16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夯实了南京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层基础。
从“康居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田园乡村”,新时代南京农村经历了三次迭代蝶变,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陈佩弦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将与时俱进,在新起点上高标准对标对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统筹谋划和美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和路径举措,着力打造一批农业高质高效、农村乐居乐业、农民富裕富足、乡风和谐和畅、城乡融合融通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为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继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