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碧桂园发布盈警及内幕消息,透露受销售及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为应对阶段性流动性压力,计划采取各项有利的债务管理措施。
截至2022年底,公司仍有1.2万亿元的可售资源,3096亿元的净资产,净负债率40%,碧桂园强调,有信心通过相关债务安排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并完成保交楼的任务,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据了解,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来,碧桂园竭尽全力坚守保交付、保刚兑的信用底线,2022年全年及今年上半年分别按期交付了70万套、27.8万套房屋,位居行业首位。2022年至今,在融资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的情况下,碧桂园仍努力安排境内外融资本息的偿付。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认为,近期中央及各部委密集发声,带动了房地产市场预期和信心的修复,但在房地产销售未实现整体企稳回升之前,加大房企融资支持至关重要,只有供求两端协同发力,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录得净亏损介乎约人民币450亿元至人民币550亿元。上市房企经营业绩的大面积亏损在业界的预期之内。
令外界深感意外的是,身为龙头民营房企的碧桂园也透露自身出现了阶段性流动性压力。
要知道,过去两年民营房企大量出险,仍能维持正常经营和债务如期兑付的民营房企凤毛麟角,碧桂园便是其中之一。即便是在2022年,该公司依然保持着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的总资产为1.74万亿元,总负债1.43万亿元,净资产约3095.73亿元,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降至69.4%,净负债率低至40%,现金短债比为1.6倍,所有到期债务均如期偿付,有息借款总额下降了466.2亿元。年内,该公司也顺利完成了保交付的任务,交付了接近70万套房屋,位居行业第一。
正因为始终保持稳健的经营策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碧桂园被视为优质房企的代表。
从碧桂园公告的内容可看出,近两年的时间里,在行业销售下滑、民营房企融资环境极其艰难的背景下,为了保交楼、保兑付、保运营,碧桂园已经积极自救,采取了加快销售回款和应收债权回收、积极拓展融资、加速盘活大宗资产、最大限度削减支出等措施开源节流。今年该公司预计还要交付70万套房屋,上半年已顺利完成27.8万套的交付任务,交付量继续稳居行业第一,且不存在逾期未交付的情况。债务兑付方面,截至今年前7月,碧桂园仍保持着零违约的良好纪录。
而这些数字,都是以经营性现金流为支撑的。2020年至2022年,碧桂园融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为负数,流出总额高达1257亿元。而这三年间,该公司的有息负债总额减少了近1000亿元,偿债资金绝大部分来自经营性现金流。
控股股东也拿出了极大的诚意与碧桂园共渡难关。上市至今,碧桂园控股股东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该公司折合约386亿港元且从未减持股票,包括累计提供约6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
2023年以来,市场走势之疲弱超出了行业的预期。7月份,TOP100房企的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4.1%,环比下降33.8%。前7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4.6%。碧桂园的权益销售额也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前7月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营性现金流的流入,叠加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借新还旧困难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碧桂园账面可动用资金的持续减少,引发此次的流动性问题。
碧桂园方面表示,管理层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对本轮市场调整周期有预判,但对市场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续度估计不足,未能及早做出更有力度的应对措施。下一步,公司将坚守责任、全力自救,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努力扭转当前的困局。包括,采用专款专用、严格管理预售监控资金等方式,切实保障全国范围内项目的运转并完成保交楼任务;与各持份者沟通,并考虑采取各种债务管理措施,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此外,公司也将尽最大努力做好销售,盘活酒店、写字楼、商铺等沉淀资产,精简组织、减少行政管理费用开支,改善经营效益。并在这个特殊时期成立由董事会主席杨惠妍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努力渡过难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仍有超过1.2万亿元的充裕可售资源,足以保障未来经营的有序开展。相信伴随着公司的积极自救以及销售、融资环境的好转,其流动性压力可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