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一辆坦克将车身置于掩体之后,从远处看,地表上只留下微微隆起的车顶和一根黑黢黢的炮管。这便是瑞典Strv 103主战坦克。
与其他坦克不同,Strv 103主战坦克在设计上取消了炮塔,火炮身管直接插入车体中。这种无炮塔坦克的优点是车身低矮,正面着弹面积小,在战场上更加难以被击中,缺点是失去了炮塔带来的灵活性,只能依靠车体转向瞄准目标,不能在行进过程中进行射击。相比主要用于突击作战的现代主战坦克,这种无炮塔坦克大多时只能用于被动防御作战。
炮塔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早期坦克没有炮塔,火炮装在车体正面或侧面。法国人在FT-17轻型坦克上首次安装旋转炮塔后,实现了火炮的360°水平射击,将坦克发展带入全新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曾短暂放弃旋转炮塔,转而采用结构更简单、内部空间更大的固定战斗室,并将大口径火炮直接装在战斗室前方。冷战期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坦克能够搭载威力更大的高膛压火炮,旋转炮塔再次出现在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上。
近年来,为应对战场上无人机的“攻顶式”打击,交战双方纷纷在坦克车顶加装格栅装甲或“铁笼”。这一举措极大地限制了炮塔的旋转角度,不少坦克的火炮只能向前方很小的角度开火。在这种情况下,坦克的旋转炮塔还有存在价值吗?
无炮塔坦克的支持者认为,随着战争样式的变化,陆战中大规模的坦克作战难以再现。未来战场上,坦克将从装甲突击力量转为火力支援力量,无炮塔坦克足以胜任这一角色。而反对者认为,没有旋转炮塔的坦克将无法应对多方向威胁,在狭窄的作战环境中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另外,现代坦克的“猎—歼”火控技术基于旋转炮塔设计,一旦取消炮塔,坦克只能用于被动防御作战,难以执行进攻任务。
目前,各国在研或服役的第4代主战坦克普遍采用旋转炮塔,同时采取多种技术应对无人机威胁,其中采用最多的是“无人旋转炮塔+有人车体”设计。其可为车内乘员提供较好的防护,同时保持火力的全向覆盖灵活性。另外,第4代主战坦克还综合采用主动防御系统、模块化装甲等,以更好地发现、干扰和拦截敌方无人机。
未来,当完全无人操控的坦克投入战场时,在先进传感器的支持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下,有炮塔坦克和无炮塔坦克,谁更具有作战优势,现在还不能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