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博物馆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爆满的博物馆展厅中,教育科普主题展尤其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青睐。
日前,新华网联合猿辅导素养课以及山东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等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共同推出“方寸课堂博物新知——国宝寻年记”主题科普互动展。该展览以空间为“纬”,跨越我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以时间为“经”,展现了我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迅速成为春节期间备受瞩目的爆款打卡地,不仅让观众在春节期间享受到了文化大餐,也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春节期间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
“国宝寻年记”展览以年味文物和特色年俗为核心,通过《人文知多少》《思维大挑战》《玩转趣味双语》等互动环节,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既“年味”十足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空间。观众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珍贵的国宝文物,还能通过参与闯关游戏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山东博物馆展览现场,观众们张贴春联,认识现今所发现的中国古代唯一完整的冕冠实物——九旒冕,了解年画符号背后的文化意蕴,感受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海昏侯墓葬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观众们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窥见舌尖上的西汉,穿越时空体验汉代侯国的热闹与繁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年的味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节日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商朝人祈望庇佑的重要方式。殷墟博物馆以商朝的节日祭祀文化为背景,孩子们在展览现场通过科普互动了解殷墟文化,在甲骨文的天干地支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重庆古称“巴”,文献记载巴地蛇多,出土的许多文物都与蛇元素有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现场紧扣蛇年主题,以馆中与“蛇”相关的文物为科普背景设展,引导孩子们探索文物背后隐藏的故事,学习文物知识,增进对巴蜀文化的了解。
蛇在中华文化中俗称小龙,被视为祥瑞与健康的吉兆,象征着智慧与力量。在大同市博物馆中,蛇的形象不仅作为神秘的文化符号出现,还寄托了人们几千年来对吉祥、智慧和生命的祈愿。观众们在展览现场的科普互动中,感受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盛况与文化交融碰撞的独特魅力。
福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福建博物院,科普互动展以茶文化为主题,让孩子们学习古诗词中的咏茶佳作,观察制茶工艺,了解东西方文化中关于茶的有趣表达,通过一场穿越时空的茶文化盛宴,感受博物馆文物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在海南省博物馆打卡琼岛新春,体验黎族节庆风俗,展览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文化氛围的交融,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来自天南地北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收获,共同书写着属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记忆。
据悉,“国宝寻年记”展览是由新华网与猿辅导素养课联合全国多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打造的新年专题科普互动展,是整个“博物馆新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新知计划”由新华网与猿辅导素养课联合全国多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以“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博物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功能,聚焦青少年素养教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2024年暑期,新华网已与猿辅导素养课联合全国16家博物馆,以“国宝奇遇记”为主题合作开展“博物馆新知计划”科普互动线下展,作为业内首个全国联动、规模化的教育主题展,活动超700万人次参与。加上今年寒假期间推出的“国宝寻年记”展览,“博物馆新知计划”的深度合作博物馆数量进一步扩大至25家。2024年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博物馆新知计划”入选2024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博物馆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为教育行业的一分子,猿辅导素养课积极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据猿辅导素养课负责人介绍,猿辅导素养课正持续探索将自身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和科技优势与博物馆资源有机结合,并将与全国更多优秀博物馆并肩携手,通过更加深度、更加多元的内容形式,共同推动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帮助更多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预计“国宝寻年记”展览将持续至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