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以《贯通式教育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题,邀请了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进行了各自学校的育人经验和实践探索情况等相关讨论。
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吴志军从大学培养视角切入进行阐述。他表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如:要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有掌握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能力,要具备强大的内驱力,要拥有面向未来的全球视野。初、高中阶段的选拔,也可以关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对自身特长的可挖掘的潜力、对人生规划的远大抱负等。
针对贯通式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吴志军认为,贯通式培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学校的目标是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贯通式培养,早发现、早培养更有利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关于问题导向,是要让贯通式教育的“方差”拉大,只有保持大方差,才会有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帮助其快速成长。
谈及“如何为各学段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时,吴志军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做好特色课程,就要增加大学通识教育的分量,给中学生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的时间窗口。同济大学在贯通式教育中进行了诸多尝试,自2011年起,就和包括北京一零一中学在内的多所高中合作,共同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兴趣,培养学术志趣,取得显著效果。面向人工智能新时代新要求,同济大学把全校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向全国中学推出了引导类、要素类、培养类这三大类、十几个小类的教育合作项目资源,合作的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引导类是短期的、体验的、中学自行参与的,比如参与先修课程、科普讲座、短期夏令营等。要素类是定期的、同济主动投入资源的,依托的载体是同济特色的教学要素,是同济菜单上的“招牌菜”,比如课程、实验、竞赛、创新实践等。培养类是长期的、体系化、深度培养的,这是同济专门给中学订制的“豪华套餐”,要共建创新培育计划,重点合作英才计划、登峰计划,建设“同济班”,打造大中衔接标杆典范的。
关于“如何构建初、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吴志军认为,高校应该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主动开设大学先修课,把资源开放给中学,让中学生更早地接触大学课程。在保持大中有机衔接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调整,推出更多优质合作项目,助力构建更完善的贯通式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