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关键词:拉斐尔 乌菲兹美术馆 秦始皇陵铜车马 亚述帝国
1.【追逐理想美的天才画家:拉斐尔·圣齐奥(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所绘画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为梵蒂冈教宗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院》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拉斐尔谢世时年仅37岁,但由于他勤勉的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2.【追逐理想美的天才画家:拉斐尔·圣齐奥作品欣赏】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布上油彩/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
《圣母子》/拉斐尔/布上油彩/
1505年/美国国家美术馆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美术馆
《披纱巾的少女》/拉斐尔/布上油彩/
佛罗伦萨彼蒂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佛罗伦萨彼蒂美术馆
《雅典学院》/拉斐尔/壁画/ 梵蒂冈宫
图片来源:梵蒂冈宫
1.【“拉斐尔与古典准则珍品大展”在深开幕】4月29日上午,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意大利翁布里亚国家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拉斐尔与古典准则: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珍品大展”在南山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通过九个单元与68件艺术作品来诠释拉斐尔在绘画中树立的“古典准则”,呈现完整无损而充满力量的“拉斐尔记忆”。展品包含油画、湿壁画、雕塑,数字媒体等,以创作年份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依次展开,着重展示拉斐尔的艺术成长历程及其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等内容,在介绍拉斐尔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的基础上,阐释拉斐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典艺术准则”。
“拉斐尔与古典准则”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2.【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发现壁画】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e degli Uffizi)在利用疫情关闭期间推进馆舍翻修时发现了一些壁画,包括一幅17世纪创作的原真大小的科西莫二世·德·美第奇青年时代画像,以及附近厅堂中墙壁和天花板上的18世纪植物装饰图案。这些作品位于该馆西翼,乌菲兹美术馆此次重新开放时,此处将作为入口迎接观众。馆长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表示,6个月的闭馆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14间翻修的新展厅将与观众见面,而原来被隐藏的壁画也重见天日。施密特表示,希望即将到来的第三次重开成为疫情期间最后一次重开,该馆从此能稳定恢复开放,世界和人类社会也能从此恢复正常。这座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珍藏着达芬奇、乔托、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以及波提切利等大师的杰作。
乌菲兹美术馆发现的一幅描绘年轻的科西莫二世·德·美第奇真人大小的壁画
图片来源:CBS NEWS
3.【已故三星会长李健熙捐出2.3万件藏品】已故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的遗属宣布,将其生前收藏的2.3万件精美藏品捐赠给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其中2.16万件古代美术品将捐给国立中央博物馆,其中包括朝鲜王朝中期画家郑敾的《仁王霁色图》、朝鲜王朝晚期画坛巨匠金弘道的《秋声赋图》、高丽佛画《千手观音菩萨图》等14件国宝、46件宝物。此外还有金焕基、朴寿根、李仲燮、莫奈、毕加索、夏加尔等大师的1600多件近代美术作品将捐赠给国立现代美术馆等机构。莫奈《睡莲池》、达利《半人马家庭》以及夏加尔、毕加索、雷诺阿、高更、毕沙罗等西方大师的稀世名作将在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展出。
朝鲜王朝画家郑敾的《仁王霁色图》,系韩国国宝
图片来源:凤凰艺术
1.【郑岩:“机械之变”——论秦始皇陵铜车马】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两乘彩绘铜车马长度约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是丧葬专用的明器。铜车马结构复杂,具备高度完善的运动性能,每个部件都制作精良。不同于仅用于审美目的的艺术品,铜车马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原型的“形”(结构)、“名”(概念)、“工”(制作程序)、“用”(功能),既反映了时人对于灵魂和死后世界的理解,也赋予这些概念特定的形状。作者认为,一个机械系统复杂的联动机制,使得其自身成为一种生命幻象,在铜车马中体现的“机械之变”,是形塑彼岸世界生命力的特有语言。
原文载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03期
秦陵大型彩绘铜车马一号车高车
图片来源:图行天下
2.【贾妍:新亚述帝国浮雕纪功门的空间阅读】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门”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标示着内外空间,控制进出通道,也彰显仪式阀界。因此,宫殿和神庙的“门”是新亚述时期帝国财富、历史事件、文化观念与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公元前9世纪是亚述帝国迅速崛起的时代,也是对外征服与对内建设并举的时代。出土于今伊拉克北部巴拉瓦特遗址的三组青铜门饰浮雕带,重构了亚述帝国早期三座形制宏巨的宫殿与神庙大门,它们延续了美索不达米亚的造门纪功传统与图像叙史模式,以图文结合、开合有变的动态方式描绘了帝国空间扩张与帝王统治路径的结构性图景,是“帝”与“国”关系的图像化表达,也是新亚述时期疆域地理视野和王权意识形态的视觉化再现。
原文载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03期
《沙尔曼纳瑟尔三世的底格里斯河远征队》(Shalmaneser III's expedition to the source of the Tigris)/巴拉瓦特门青铜浮雕/公元前853年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