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在福建省南平市西溪河畔,沙溪口水力发电厂宣告成立。作为福建省第一个设有船闸的大型水电厂,主体工程从1984年施工,到1991年竣工,历时七年半,终于坝成江锁。
沙溪口水电站全景
2005年5月,沙溪口水电改制组建中电(福建)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简称“福建开发”),成为集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电和清洁能源为主的电力企业。2023年5月,为统筹福建、云南、重庆等区域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力”)以福建开发为依托,组建成立中电能投(福建)有限公司(简称“福建能投”),成为总装机783兆瓦,产业范围涵盖水电、光伏、风电、综合智慧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三十七载风雨砥砺,三十七载初心如磐,沙电人从“问”路人到“赶”路人,“滴水穿石”,逐绿而行,用智慧和汗水铭刻了福建能投在变革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闪亮轨迹。
艰苦创业 点亮万家灯火
作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沙溪口水电厂于1980年列入国家基建计划,1983年3月正式筹建,5月引进科威特低息贷款900万第拉尔(约合3060万美元),开创了福建省利用外资开发水能资源的先例。1984年7月,沙溪口水电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2月第1台机组发电。1990年12月,电站4台机组全部投产。
沙电人见证了每一个历史性时刻,艰苦奋斗的岁月里,沙溪口水电建设领导小组始终坚守阵地,与施工人员勠力同心,共渡难关。深山峡谷,夏日工地上暑气上蒸下煮,晚上蚊虫肆虐,雨季工地更是成了泥潭,有时受供货延期、地基开挖、天气等问题影响,施工进度滞后。
沙溪口电站第一次并网发电时欢欣鼓舞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电站的建成投产对于促进福建经济腾飞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俯瞰沙溪口水电,青山环绕,碧水长流,三十七年的铿锵步履铸就今日的璀璨芳华。作为福建省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主力发电厂,又是闽北输变电的枢纽,沙溪口水电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流水力发电厂”“全国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全国电力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诸多荣誉。
保驾护航 守卫一方平安
对水电站来说,每年的汛期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沙溪口水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全力开展防汛抗洪工作,利用有限的库容调节错峰消峰,最大程度上降低洪水对下游造成的灾害,确保大坝安全度汛和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每次洪水后我们都及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水库调度,开展大坝安全定检,适时进行防洪标准、水库库容、能量指标等复核工作,及时立项修复洪灾水毁工程,用最大的力量守卫一方平安!”中国电力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李淑梅说。
截至2024年7月底,沙溪口水电实现连续安全生产8300天,累计发电量333亿千瓦时,并先后荣获国家电力公司“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福建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先进单位”等称号。
向绿而兴 奔赴“双碳”之约
在国家实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福建能投正以“等不起、坐不住、加速跑”的紧迫感融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局,加快迈上清洁低碳能源主赛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
2023年11月,厦门火炬多能联储项目暨海辰零碳工厂项目一期一阶段全投产
海辰项目是以综合、智慧和低成本为用能和供能目标而设计、建设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根据客户需求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用能场景,以“多能互补、多能联供、多能联储”为技术路线,实现蒸汽、热水、冷冻水、压缩空气、氮气、冷却水6种二次能源供应,不仅符合能源发展趋势,更是对绿色低碳、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庄重承诺,代表着对“双碳”战略和能源创新的追求,彰显了福建能投作为能源央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2024年,海辰项目荣获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碳中和”领域企业贡献奖,并在第三届“碳中和”博鳌大会上荣获“碳中和优秀方案”奖。
福建能投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郑永寿表示,公司将以中国电力与厦门市政府深化战略合作为契机,联合厦门火炬集团、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进一步推广实施海辰项目先进经验,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为低碳园区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奔赴“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上,福建能投将继续行稳致远,以“滴水”之力涵养“穿石”之功,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电投“均衡增长战略”落地和中国电力清洁低碳转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价值力量。(卢雯、叶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