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改善基层治理面临的兜底保障压力、基础设施老化、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宁海街道不断将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破壁垒、聚合力,深化“三级联动”决策共谋,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街道—社区—小区”三级联动管理体系。街道党工委牵头总抓。以“温情满宁海·共筑幸福家”品牌为指引,对接社会性志愿服务队12支,区直部门志愿服务队34支,累计开展活动350余次,服务群众6000余人。社区党组织承上启下。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管理队伍“1+1+1+N”新模式,即1名副科级社区领导、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1名工作片片长和N名社区副职、社区工作者、里村党组织书记等,将治理队伍最优化。小区党支部高度配合。在全市率先探索实体化运行小区党群服务站,打造3个“幸福牟邻”小区作为党建引领小区集成治理工作现场,迎接省区市领导调研观摩20余次。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小区16个,发动170余名外卖骑手化身信息员、网格员,传递基层治理有效信息1300余条,推动更多“两新”群体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合伙人”。
优服务、强动力,助推“四双机制”发展共建,变“平行线”为“同心圆”。“双报到”先锋示范。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累计撬动360余人作为“红色合伙人”共同投身志愿服务。联合34家区级志愿服务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4次,完成352个为民服务事项。“双服务”质效争先。推动12支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队“入小区、显优势、展担当”,累计开展“硬服务”72次、“软服务”36次,汇聚多方资源,共绘服务新篇。“双包联”扛责在肩。推动党员和志愿者深入小区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2名党员干部包联1个单元,及时收集反馈居民诉求,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双评价”实效显著。创新推出“睦宁议家”品牌,由社区牵头对志愿服务单位日常服务情况进行意见收集、评价排名、公示公开,“正向激励举措+正面典型宣传”双重发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增福祉,添活力,落实“五有小区”成果共享,变“私享会”为“共享家”。宁海街道创新解锁“五有”小区新模式,努力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组织建设全覆盖。选配党员楼栋长1072名、党员中心户2186名,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楼栋长优势,挖掘培养“小区能人”174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阵地前移强治理。建设标准化党群服务站,在服务站设立功能室,开展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党员台账细分类。针对小区党员分类管理,及时更新《社区党员信息台账》,实行“三亮”制度和“1+10+N”志愿服务联户举措,持续擦亮“红色”志愿服务品牌。服务群众零延迟。完善“四步联单”居民问题解决机制,实施10分钟快速响应、30分钟及时回复、24小时圆满解决“1324”工作法,高效解决居民诉求。应急保障促稳定。针对火灾、洪涝等突发事件,明确逃生路线和应急处理响应机制,坚持每月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下一步,宁海街道将立足基层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力,将有温暖、有力度、有鲜度的志愿服务活动送到群众身边。(盛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