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立足民族地区特色,创新探索出“学研共生、产教共通、传创共振、展销共促”的“四共”育人模式,让千年非遗技艺在职业院校焕发蓬勃生机。
党建引领聚合力,非遗传承显担当
作为甘肃省民族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始终将非遗保护传承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学院党委批准成立非遗学院,与地方企业等共建校企合作基地,组建由10余位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领衔的非遗工坊集群,将砖雕、泥塑、葫芦雕刻等技艺融入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通过“1+N”课程体系,既夯实专业根基,又掌握跨领域技能,这种“专业精度+文化广度”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通过构建“党委统筹、系部主抓、大师主导、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将红色基因融入非遗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雕琢技艺的同时,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创新模式破瓶颈,产教融合育新人
针对传统非遗传承“窄、浅、旧”的痛点,学院创新构建“四共”育人体系:学研共生打造“理论+技艺”双模块课程,开发《临夏砖雕》等多门特色课,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会运用3D建模等现代技术改良工艺;产教共通建立7个校内工坊与12个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工坊学艺—企业实训—市场检验”全链条培养;传创共振推动37款非遗文创产品转化,学生团队凭借“匠心独运”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展销共促构建“线上直播+景区展销+跨境电商”立体化推广矩阵,让临夏砖雕、河州泥塑等民族瑰宝走向世界。“四共”模式在甘肃省内外10余所院校推广,接待考察团20余次。
青春力量绽光彩,文化自信筑根基
在“四共”模式浸润下,学子们实现了从技艺传承者到文化创新者的蜕变:“90后”学生杨志磊斩获全国砖雕艺术创作金奖;学校口腔医学专业将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斩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学校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省第二批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核心引擎。这种创新实践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学校累计举办非遗培训30余期,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百余人;开发的“临夏砖雕”系列研学课程,每年吸引超千名青少年参与。正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占伟所言:“看到年轻人在传承中创新,我们老一辈匠人的心就踏实了。”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表示:“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四共’模式,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时代课题,它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从濒危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体系化构建,从民族文化的守护到文化自信的培育,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探索实践,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生动写照。这所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正以“学研共生、产教共通、传创共振、展销共促”的“四共”育人模式,诠释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为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