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小企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要求,2024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继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有关情况如下:
一、评估工作情况
一是聚焦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新部署,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要求,本次评估在保持“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5个维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总体稳定基础上,对部分三级指标调整优化。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
二是多渠道获取评估数据,深入了解企业对发展环境的真实反馈。本次评估通过组织50个参评城市报送相关情况,对企业开展网上调查,选取部分城市开展实地调研,引用和加工权威机构数据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全面、真实、有效。共收集有效问卷5万余份,通过大量实地面对面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对发展环境的真实反馈。
三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分析,切实发挥评估工作促进效用。充分利用评估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从城市能级、区域及行业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真实情况、主要特征。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充分体现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为各参评城市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二、评估主要结论
(一)参评城市发展环境基本特征
2024年度评估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持续优化,大部分城市发展环境较上年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同区域、城市、行业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 市场环境整体表现较为均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显现
从5大类环境看,各参评城市的市场环境得分离散度最低,反映出各城市在市场环境上的差距持续缩小。从不同区域、不同能级城市表现来看,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市,以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在市场环境上的得分最为接近,整体表现均衡。近年来,各参评城市深入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公平竞争审查,着力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加大力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问卷数据显示,九成以上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均表示满意。同时,各参评城市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44个参评城市的综合信用指数较上年有所提升。整体来看,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市场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图1 参评城市综合得分及各项一级指标得分离散系数
2. 副省级以上城市领跑,地级市潜力持续释放
评估结果显示,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优势突出,在全部参评城市综合排名前10位中占据9席,且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值皆高于地级市参评城市。其中,在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19个副省级城市拥有的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占50个参评城市总数的5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数的76.5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总数的82.07%;超七成副省级以上城市已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比地级市高出五成,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区县覆盖率均值达82.03%,比地级市高出21.36个百分点。同时,部分地级市实现差异化突围,苏州、无锡、合肥、金华、长沙、东莞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成功跻身参评城市前20。但大部分地级市在营造创新生态、获取政策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图2 不同行政级别参评城市各项一级指标得分
均值雷达图
3. 东部地区发展环境全面领先,其他地区追赶提速
评估结果显示,东部参评城市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值领先其他区域,参评城市中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均为东部城市,其中长三角地区城市占据半数,上海蝉联排名第一。其他地区城市则呈现明显追赶趋势,武汉、成都等城市得分排名位列前15,西安创新环境排名跻身前5,合肥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均进入前10。但同时,西部和中部参评城市在政策落实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问卷数据显示,反映政策“够不着”(34.15%,31.42%)、“落不了”(37.00%,39.74%)问题的企业占比相对较多,而东北地区企业在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18.84%)、规范涉企行政执法(17.62%)等方面反映较多。

图3 各区域参评城市一级指标得分均值雷达图
4. 企业营收整体保持稳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韧性更强
问卷数据显示,2024年度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水平整体保持稳定,反映上升或持平的企业数量达到六成,但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反映下降的企业占比较上年度增加9.45个百分点,达到45.09%,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明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体现出更强的经营韧性,问卷数据显示,64.69%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有所增长或持平,比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出8.09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更好、信心更足,63.98%的企业未来一年有创新研发计划,40.35%的企业有投资计划,比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高出34.13和17.99个百分点。

图4 各类型企业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情况
5. 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差异化挑战,仍需分类施策精准扶持
问卷数据显示,用工成本上涨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压力和跨行业共性难题。与此同时,不同行业也面临差异化挑战。如工业中小企业受成本上涨(用工56.17%、原材料53.62%)和订单减少(48.12%)影响较为明显,生产经营持续承压。建筑业中小企业受项目周期拉长、垫资建设等因素影响,遭遇资金短缺(52.81%)和回款困难(47.75%)的生存困境。信息传输、软件业等新兴行业面临高端人才缺乏(23.05%)的问题,服务业中小企业反映订单减少(39.51%)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国内市场内需不足、消费不振的问题,尚有待破解。各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差异化挑战,需要针对性地分类施策和精准扶持。
表1 制约各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前六项)

6. 中小企业促进工作不断加强,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
评估工作开展6年来,有效引导各参评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各地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苏州、武汉等近半数城市建立中小企业督查工作机制。在全国评估工作的带动下,累计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长沙、太原、乌鲁木齐、拉萨等城市在本级财政或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预算中新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参评城市基本已全部设立专项资金。已有超过20个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其中,上海、天津、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15个城市为评估工作开展以来推动新增设立。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设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中心)超1800家。41个参评城市建立并运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一张网”持续融合。
总体来看,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作用持续发挥。问卷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整体优化明显,企业满意度总体评分由2020年的7.46分逐年提高至2024年的8.50分。其中,法治环境与市场环境的提升幅度最大,满意度分别从7.52分、7.32分上升至8.71分、8.46分。

图5 中小企业对发展环境满意度评价情况(10分制)
(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结果
1.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表现较优城市情况
从综合得分看,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天津和武汉位列前10位;地级市参评城市中,苏州、无锡、合肥、金华、长沙、东莞、泉州、石家庄、海口和南昌位列前10位。
表2 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综合表现较优的城市

表3 地级市参评城市中综合表现较优的城市

从进步情况看,保定、长春、济南、呼和浩特、海口等5个城市通过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综合得分排名提升幅度居参评城市前5。
2.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各一级指标表现较优城市情况
市场环境方面,广州、厦门、青岛、上海和南京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海口、东莞、泉州、合肥和无锡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法治环境方面,南京、广州、杭州、深圳和成都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赣州、南昌和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融资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宁波和杭州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泉州、金华和襄阳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和西安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无锡、郑州和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政策环境方面,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深圳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金华、苏州、石家庄、无锡和银川得分居地级市前5位。
表4 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各一级指标表现较优秀城市

表5 地级市参评城市中各一级指标表现较优秀城市

三、参评城市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主要经验做法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南京市探索环评“打捆”审批改革,对同一园区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建设单位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行政区内基础设施项目,允许统一编制一本环评文件。海口市全面推行“信用等级审批制”,按照申请人“红、橙、蓝”三档的信用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审批服务流程。赣州市推动“市县同权”改革优化升级,结合事项难易程度和工作实际,将105项市级权限下沉至县级。大连市推动“清风政务窗口”建设,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使办事流程“易读”“易懂”“易办”,更好满足中小企业办事需求。
2.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海市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实现“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重庆市创新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采用“专业机构独立评估、专家团队集体研讨、专门会议审定结果、专函督促限期整改、专项跟踪整改效果、专题报告评估情况”的“六专”模式,助力打破行政性垄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石家庄市探索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通过“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投标文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3.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苏州市纵深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工作,建立以“三跨四清单”为基础的模式,充分提升经营主体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宁波市探索“执法观察期”机制,设立10天到60天不等的执法“观察期”,落实整改并经评估后可依法不予处罚。长春市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推广应用“我要执法”APP,实施“账单式”管理、全流程监督,营造“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南京市搭建“线上+线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网络,构建“1+5+N”线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泉州市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辅助行政机关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拆解分析疑难复杂技术,为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提供专业支撑。深圳市实行“境内+境外”的“N+1”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解决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等系列问题。
5.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北京市实施“创新领航”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形成创新落地闭环。济南市启动“云帆计划”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专项扶持,举办 “云帆秀” “云帆荟”“帆主行”“益企行”四大主题活动,助力企业发展。苏州市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之家”,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与政府、高校、金融投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进行对接交流。天津市围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工作协同、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早发现、早培育、早赋能。
6.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沙市持续开展试点企业调研摸底,建立“一企一表”,形成“一企业一报告一建议一方案”,解决企业“转什么”的难题。郑州市初步形成生产计划优化与智能排产等17个共性应用场景和设备预防性维护等223个个性应用场景的“17+223”场景库。福州市举办“小快轻准”数字赋能主题竞赛,吸引数字化服务商、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数字化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创新,并对获奖方案提供40万至200万元奖励。
7.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杭州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从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同步发力,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武汉市上线“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构建1个科创资源数字底座,3个智能化服务载体,若干项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保障的“1+3+N”创新服务体系,助力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广州市积极引入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开展“走进龙头企业-重大平台精准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都市建立“政府+高校院所+投资机构+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和1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全市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合肥市成立5个市级、13个县区级、31个“一对一”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8.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青岛市依托“政府搭台、企业对接、供需并进、互利共赢”的模式,搭建“链万企”供需对接平台,形成长期展示、精准推荐和供需双方高效交互。无锡市围绕产业链配套协作和上下游协同创新,聚焦十个重点产业集群,探索局部产业小循环促进经济大循环的产业合作对接的新模式。昆明市聚焦生物医药三七产业链,实施“政策、金融、数字化、产业融通”四类赋能,对供应链开展融通对接活动,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韧性。
9.创新投融资模式。北京市为全市200万家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实现企业分级分档,将画像结果推送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形成“画像贷”产品。杭州市组建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工作专班,鼓励银行理财、证券等参与设立S基金,增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
10.强化助企扶企服务。深圳市构建“市-区-街道-园区”四级互联互通的“虚拟园区”体系,接入全市11个区95个“虚拟园区”,实现优质企业服务“上网”、零散商事主体“入园”。沈阳市组织发动13个区县(市)在企业密集点位建设110个“惠帮企@服务驿站”,将惠企服务精准下沉,直接联系服务企业10万余家。银川市聘任34名营商环境观察员,以兼职身份履行观察、建言献策等职责,助力为企排忧解难。
11.支持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厦门市创新关地协同集成化改革,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推进口岸数据互通互联、共享共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宁波市发布“易跨保2.0”,将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跨境电商的范围升级为覆盖跨境电商全生态链,并加大对跨境电商平台的辐射。南宁市搭建中小企业RCEP公共服务平台,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经贸合作、双向投资、市场拓展等10项业务服务,支持企业开拓东盟市场。
总体来看,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需重点关注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有部分政策难以有效匹配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创投机构数量持续减少,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不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三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瓶颈,内生动力缺乏导致企业“不想转”,人才缺乏与资金不足导致企业“不敢转”;四是成本和账款压力加大制约企业发展,七成企业反映要素成本上涨,拖欠账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五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服务企业效果尚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