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词作者:晏殊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黎江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点击收看·
【赏析】
词作抽象出一个敏感多情的主人公,将“他”对时光易逝、离愁别绪以及伤春悲秋的深沉感伤安放其中,细腻曲折,流畅自然,感人至深。
晏殊(公元991年—1055年),字同叔,今江西抚州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元献”。
晏殊工诗文,尤擅词体,以小令为最佳,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其词风含蓄婉丽,与第七子晏幾道分别被称作“大晏”“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等传世。
《采桑子》双调,正体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唐教坊有大曲《杨下采桑》,配有歌舞。此调大概就是从《杨下采桑》大曲中截取一遍而成,也称“摘遍”。《采桑子》另有别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等,可见其调名可能取自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据考证,五代和凝的《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创调之作。
晏殊的这首《采桑子》很有意思,它未集中在一情一事,而是抽象出一个敏感多情的主人公,将“他”对时光易逝、离愁别绪以及伤春悲秋的深沉感伤全部安放在这首小词中,细腻曲折,流畅自然,亦感人至深。在结构上,他也匠心独运,上片写春恨与离别,下片写秋愁与相思,上下连属,突出凄凉而忧伤的主题。
大凡敏感之人,周边事物稍有变化便会最先感知。就像2300多年前的屈原,日升月降、春秋代序都会令他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词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样,他用微微怨怪的口气对时光说:“你呀你,就想着每天催人变老,从来不信我有多么烦恼。但你看长亭连着短亭的送别令我黯然魂销,借酒浇愁盼望着一醉解千愁,却不想梦中泪落,滴湿了春衫,让我骤然惊醒,忧伤更甚。”上片将春天的别情投射到向时光的自陈中,婉转流畅,浑然舒展,既刻画了忧伤的主人公,又点出了忧伤之源,无非时光、离别与春恨。
都说时光也可以治愈忧伤,或许到了秋天,忧伤就会结束。过片将镜头一下拉到秋天,“一夜霜风凄紧”,梧桐叶凋残零落,衰飒之感跃然纸上。西风刮得月华晕黄,朦朦胧胧,正是好梦时节。可是,忧伤还是如影随形,频频搅碎“我”的好梦,提醒“我”还有远行的人要思念。恰在此时,不知何处高楼之上,大雁飞过,远远地发出一声高亢的叫声。每当“雁字回时”,总能让人想到远方的来信,这雁叫虽只有一声,却也划破凄凉忧伤的夜空,振奋了沉闷抑郁的精神,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词以“雁一声”作结,正是晏殊小词抒情含蓄克制的“温厚”,每每忧伤流溢之时,他总会给读者指向一个情绪的出口,使人不至过度哀伤,比如这首词的“雁一声”,比如《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的“不如怜取眼前人”。正是这种敦厚,才令大晏词独具明净高华的气质,让人欣赏不已。
撰稿:王贺,文学博士。就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中华诗词研究院)。
诵读赏析:黎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长年担任《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主播。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