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城乡规划建设分院创新构建“项目融教学、工程融课程、思政融全程”育人模式,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探索出一条产教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项目融教学:在真实工程中锤炼“匠艺”
“项目融教学”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淬炼技能、锻造品格。2020年以来,城乡规划建设分院推行“校舍改造项目”教学实践,师生团队共同完成1栋教学楼、2栋宿舍的维修任务,涵盖隔墙抹灰、水电安装、安全监管等全流程项目管理。“从图纸绘制到竣工验收,我们不仅掌握了施工技术,更理解了‘一砖一瓦皆责任’的职业担当,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感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和坚定的意志力。”学生龙满女同学在分享中感慨。
学院还与企业共建20余亩园林综合实训基地,师生全程参与荒山规划、景观设计、植物栽种等环节。“课堂搬到工地,知识融入实践。比如在测量课程中,学生需在泥泞山地完成地形勘测,这种‘脚沾泥土’的学习让他们真正理解行业标准与工匠精神。”专业教师潘关淳淳介绍。近三年,该模式累计培养上百余名“精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大幅度提升。
工程融课程:在乡村振兴中厚植“匠魂”
“工程融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乡村振兴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建工、设计、园林等专业师生走进贵阳市白云区、清镇市、贵安新区、黄平县、纳雍县等十余个乡村,开展“和美乡村”规划、民宿改造、非遗传承等项目。“在黄平县非遗民族文化馆设计中,学生需兼顾现代功能与传统纹样保护,这倒逼他们主动研究蜡染技艺,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意义。”课程负责人刘杰男老师这样说。
学院创新“非遗+工程”课程体系,邀请苗族银饰、蜡染技艺传承人担任企业导师,开发《传统工艺数字化应用》《乡村民宿设计》等12门校企共建课程。2021年,200余名师生以蜡染、刺绣等技艺创作“百年党史百米长卷”,将100个党史事件融入非遗创作,全体师生现场感受学习了党的历史。“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的交融,意志、激情与活力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党的伟大。”学生黄滔滔在绘制党史长卷时这样说。
思政融全程:在产教融合中赓续“匠心”
城乡规划建设分院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以“行走的思政课”激活育人动能。每年组织师生赴乡村振兴帮扶点开展“文化墙绘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民族文化馆设计”等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乡村“赤水红色文化小镇”建设项目中,师生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设计,将红军长征故事融入景观小品设计,让工程技术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
“我们不仅教学生开公司,更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技术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指导教师杨春燕这样介绍。自2019年以来,城乡规划建设分院学生在双创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72项。
成效与展望:以“三融”机制培育职教新人
“三融育人”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分院先后荣获省学术先锋号、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省劳动教育示范基地、4项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案例、“三融模式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获2024年全国首届数字教育示范优秀案例、贵阳市双带头人党支部等荣誉。师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荣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市级一等奖36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20项。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办学特色。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深化‘企业导师进课堂、工程案例入教材、工匠精神育师德’改革,以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契机,打造‘劳模工匠工作室’,让‘三融育人’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金字招牌’。”从黔中大地的乡土课堂到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一线,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匠心”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