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保护与发展,要基于构建系统化保护机制与加强文化治理现代化,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文化代际传承的新范式,为非遗继续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数字化记录与档案建设。数字化档案通过将传统纸质、影像、实物等载体转化为可存储、可检索、可共享的数字信息,可实现对非遗全方位记录与永久性保存。数字化档案的记录可以借助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介,针对非遗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文化内涵等进行结构化存储,为其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发展及保护提供支持。同时,从数字化的服务功能来看,档案存储的数据内容并非仅是资源数据。数字档案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讲述的故事与技艺要点,保留其独特的声音和情感。譬如,以刺绣技艺为例,数字档案能在记录针法、图案等文字信息外,通过视频详细展示刺绣过程中每一针的走向与力度,使学习者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技艺。因此,运用数字档案的信息、数据记录保护非遗,亦是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交流。
创新非遗代际传承模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师徒制模式,而是要形成以家族血缘、社区群体、职业院校为载体的复合型主体,持续扩大非遗的受众面与影响力,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发展拓展新的路径。因此,创新非遗代际传承模式,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对提升非遗的发展影响力起到推进作用。在具体的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各地区可以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做好布局。首先,把非遗纳入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传承。其中,可以通过在中小学及高校开设非遗课程,将非遗技艺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其次,可以借助在线课程、直播教学等方式,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文化受众与受教育主体接触非遗,并组织传承人在网络平台与文化受众、受教育主体开展互动,分享非遗技艺的应用经验,让更多群体、社会团体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助力。再次,教育机构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的创新实践,通过举办创意设计比赛、创业孵化等活动,引导年轻人将现代设计理念UI科技手段与非遗相结合,并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产品,进而拓展非遗的青年受众,促进非遗的代际传承。
推动“非遗+文创+旅游”的产业融合。打造多元协同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市场经济发展为非遗注入新的创意、活力,同样可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非遗+文创+旅游”的三位一体产业融合,是以非遗发展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与现代工艺进行旅游服务资源开发,进而把非遗作为提升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同时,旅游产业与文创产品的发展同样可以对非遗发展形成反哺。譬如,将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独特造型与功能的陶瓷文创产品,提升游客对非遗陶瓷文创产品的付费意愿。这一过程,不仅加速了非遗的传播与发展,还为文创与旅游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契机,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此外,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还能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品质与吸引力。例如,各地区可以基于非遗的影响力,打造具有非遗属性的文创品牌,并基于文创产品的价值赋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以实现非遗、旅游产业与文创产业发展的互利共赢。
完善非遗的联动保护机制。依赖单一组织、机构进行非遗保护,无法实现保护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因此,非遗的保护要着力建设联动保护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组织、企业及民众等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作者:韦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