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领域移植技术深入、持续、均衡发展,中国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分享了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标准”与技术发展新路径。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郑树森
问题一:“杭州标准”对肝癌肝移植领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郑树森院士:在“米兰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在2008年提出了“杭州标准”,将肝癌肝脏移植从五公分扩大到八公分,也就是说八公分以下的肝癌都可以做肝脏移植。这样使肝癌肝移植受者范围扩大了52%。另外一方面,即使超过八公分,如果甲胎蛋白低于400ng/mL的,也可以做肝脏移植。我国肝癌的发病率比较高,“杭州标准”的提出,扩大了受者人群,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也发现这几年关于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很多地方也都在扩大,总的来说,肝癌肝脏移植的标准中,从1996年“米兰标准”的提出,到2008年“杭州标准”的提出,现在各大中心的肝癌肝移植标准都有所扩大,所以我觉得这个临床意义很大。而且“杭州标准”提出后,受者范围扩大,病人移植以后的3年和5年的存活率相对还是很好的。
从“杭州标准”提出后,我们可以看到,肝癌肝移植的大小不是主要的,还是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系。所以“杭州标准”里面肿瘤的大小是否超过八公分都可以,但是增加了肿瘤生物学特性,甲胎蛋白在400ng/mL以下都可以做。“米兰标准”以及UCSF标准也没有将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标准放到里面去。
问题二: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术后生存率的提升,哪些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郑树森院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国家很重视,特别是国家卫健委对器官移植领域很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很规范,我们各大中心要有允许做肝移植的资质,要经过评估,有没有这个学科,有没有这个团队,而且还包括医护人员的培训都非常的严格。首先是解决人才和学科的问题,有了学科和人才以后,我们才能够做得出这么好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的肝脏移植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技术上的提高。第二,做了一些有血缘关系的活体肝脏移植,特别是儿童的活体肝脏移植,我们中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趋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三,在技术上的创新,可以完成一些相对复杂的肝脏移植。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我国的肝脏移植数量这几年快速增长,质量也是位居世界前列。
问题三:站在器官移植“第二个40年”的起点,您希望传递给中青年医生怎样的寄语?
郑树森院士:我们知道器官移植是21世纪的医学支点。所以一个大的中心能够做器官移植,特别是大器官移植,是衡量一个中心医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器官移植领域,今后还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因为器官移植能做的话,它要体现一个中心的人才比较全面,知识面也比较广。除了外科技术掌握好以外,更重要的管理感染问题、免疫问题、多个器官衰竭怎样处理的问题,还包括ICU、重症医学等方面都要比较强,这个要求比较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器官移植还是要朝着严格的方向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更加规范的制度,加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把我们已经取得的器官移植的成绩,成为世界的一流,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