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2日讯(记者祝依凡通讯员吴启帆)5月10日,天目山实验室低空经济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大会暨“中国飞谷”低空产业发展对接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举办。
会上,天目山实验室发布了五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包括三款新型无人机——“天目山一号2.0”、“天目山五号”、“天目山八号”和两款未来载人飞行器——“天目山十一号”Vortex-F1智能超轻型单人低空飞行器与“天目山十二号”增程式倾转翼eVTOL载人飞行器。
从巡检到载人,这5架新面世的航空器正勾画低空领域的全新可能。会后,记者和其中4架航空器的总设计师聊了聊,未来天空的新模样。
“氢”装上阵,多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
说起“天目山一号”,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早在去年8月就实现了首飞。
“‘天目山一号’保持了原有超长续航和零碳飞行的优势,氢动力让飞行器的续航时间从锂电池的半小时延长到3-4小时,且极寒条件下也适用。”“天目山一号”系列无人机总师徐伟强介绍,这次展出的2.0版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颠覆性突破。
最具特点的,是2.0版本搭载了“小航”航空AI大模型,成为了一架更聪明的无人机。AI大模型通过“端-边-云”协同智能中枢,集成激光+视觉融合导航技术,实现类人视觉自主避障与AI协同作业,让超视距飞行如同自动驾驶般智能高效。
天目山一号2.0版图源:天目山实验室
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卫星信号的时候,飞行器能够依靠激光和视觉导航技术导航,让飞行有了第二层保障,安全性大大提升。
此外,2.0版首创“抽屉式”快拆燃料电池模块,实现5秒钟快速拆装,攻克机载氢动力装配和维护麻烦的难题,轻松实现一键起降百公里作业。
先前,1.0版本已经在油气、电力、应急等巡检场景试飞,徐伟强告诉记者,目前,2.0版本也已经在试验飞行,即将开始示范应用。
除了这款纯氢动力产品,氢电混动的无人机也上线了。
“天目山五号”氢电混动长航程复合翼无人机,采用氢燃料与锂电池混合动力,设计航时超过10小时,航程大于1000公里,载荷25千克,并具备灵活起降、抗低温、绿色零排放等特点。
天目山五号图源:天目山实验室
“天目山五号”的副总师别大卫介绍,从功能上看,虽然这款无人机同样适用于巡检,但得益于“氢电混动”的优势,这款相较于“天目山一号”,航时与航程更长,更适合需要在大范围内长时间盘旋的巡检场景。
“‘天目山五号’更适合森林火情巡检或大范围的搜救,天目山一号则更适合需要‘悬停’的场景,比如油气巡检等等。”别大卫说。
目前,项目组已完成50千克级氢电混动复合翼无人机垂直起降、航线飞行,并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器适航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次开展氢电混动无人机适航取证工作。
低空载人遨游,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响应
在5款新品中,有2款是面向未来的载人飞行器。坐上飞行器,来场“说飞就飞”的低空遨游或将成为现实。
飞行器与方程式赛车,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成为了“天目山十一号”Vortex-F1智能超轻型单人低空飞行器的灵感来源。
“天目山十一号”总师刘明众介绍,这款产品属于超轻型飞行器,整体重量在116公斤以下。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大众体验极速驾驶的飞行乐趣,飞行时长大约是15-20分钟。
此外,这款飞行器也能满足城市短途通勤与城际交通需求;在应急救援领域,其卓越的机动性可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响应,为交通不便地区提供高效的救援支持。
目前,项目已成功完成初步设计及缩比模型试飞,全面验证了从垂直起降到巡航飞行的全模式控制技术。“我们正在和浙江的飞行营地进行商业洽谈。十月份左右产品会在多地联合发布,设立线下体验中心。”刘明众说。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产品,“天目山十二号”增程式倾转翼eVTOL载人飞行器展示了低空飞行新的发展方向。这款2-3座倾转翼飞行器定位于个人出行和低空消费市场,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eVTOL在飞行模式转换时的失速风险,更将飞行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升至全新高度。
一款款新型航空器的面世,背后跃动着低空制造兴起的因子。“我们要从车轮上的中国演变到翅膀上的中国,首先要实现低空制造的腾飞。”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说。
在当天活动现场,天目山实验室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旨在汇聚战略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推动科研攻关方向的精准布局与动态优化,为天目山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同时,“天目山实验室低空运载装备技术研究与测试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未来,天目山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无人机、动力系统、先进材料与智能控制领域的技术引领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创新,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