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地区37家博物馆、纪念馆拟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评审,800家单位拟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包括长三角地区的37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选本次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上海市和浙江省各有13家博物馆入选该名单,其中上海市13家博物馆分别是: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地铁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智慧湾文化艺术中心3D打印文化博物馆、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国际乒联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和上海气象博物馆;浙江省13家博物馆分别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平阳县博物馆(苏步青励志教育馆)、雁荡山博物馆、浙江大学科普教育基地——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学院)、竺可桢纪念馆(档案馆)、医学人体博物馆(医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研究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宁波市鄞州区文保中心)和中国台风博物馆。
此外,江苏省也有10家博物馆上榜该名单,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昆山周庄鸿峰生命奥秘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和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最后,还有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一家博物馆也入选了这份名单。
【泉州科技馆新馆正式揭牌开馆试运营】2022年1月26日,泉州市科技馆新馆正式揭牌开馆并进入到试运营阶段。作为泉州市科普新地标,泉州市科技馆新馆是泉州公共文化中心的“四朵花瓣”之一,建筑总面积30423平方米,展教布展面积13000平方米,固定展品展项389件。
该场馆按照“海洋孕育生命、生命产生智慧、智慧培育科技、科技引领未来”的逻辑主线设置六大展览主题,分为“海陆探秘”“海洋科技”“生命健康”“智慧天地”“科技时代”“太空探索”“动物世界”和“防灾减灾”八大展区,并设有球幕影院和4D影院,形成一条连接时空的科技探索之路,让每个来参观的观众感受现代与未来科技的变幻。不仅如此,泉州市科技馆以“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泉州特色”的综合性现代科技馆为总体目标,融入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底蕴,将传统科技内容与现代互动体验高度结合。
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馆新馆的建成,改写了泉州没有大型科普场馆的历史,是泉州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泉州“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揭牌仪式现场(图源:东南网)
【湖南临武渡头古城遗址新发现汉至唐代墓葬】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渡头古城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在渡头三星赶月和周家坪两处墓群中发掘汉至唐代墓葬6座,其中汉代墓葬4座,晋代墓葬1座,唐代墓葬1座。
其中汉代墓葬共有4座,包括2座土坑墓和2座砖室墓,土坑墓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带斜坡墓道的刀形竖穴土坑墓,均遭盗扰严重,墓内随葬品基本不存;2座砖室墓编号分别为三星赶月M1、M2,这两座墓葬相距较近,在发掘时采用探方法,并对M1封土堆进行了解剖。
M1、M2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平面均呈“中”字形,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及排水沟组成,其中M2排水沟位于墓葬一侧,这种结构在这一地区较为少见,墓砖多为青砖,另有少量红砖,烧制火候较低,多见菱格纹,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推测M1和M2均为东汉时期墓葬。
此外晋代墓葬共有1座,编号为周家坪M1,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组成,墓道及墓室劵顶已毁,前室正中有一凹槽,低于墓底一层砖,随葬器物多放置于此,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推测该墓葬年代为西晋。唐代墓葬共有1座,编号为三星赶月M3,为竖穴土坑墓。该墓埋葬于三星赶月M1封土堆上南部,墓葬被晚期盗洞破坏严重,西半部已无存,残长60厘米,宽100厘米,现存墓室底部见有大块青石铺垫,随葬器物皆放置其上,根据出土遗物,初步认为该墓葬年代为唐代中晚期。
此次发掘的墓葬规模较小,等级较低,应均属平民墓。墓内葬具、人骨已腐朽无存,但从三星赶月M2及周家坪M2两座墓内出土的陶纺轮和银戒指、银镯、耳铛等饰品来看,这两座墓墓主应均为女性。墓葬虽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扰或破坏,仍出土了一批汉唐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为认识渡头古城遗址周边墓群与古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渡头三星赶月M1、M2(图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电影《黑豹》题材展览在英国萨福克郡巡展】漫威漫画近日延长了影片《黑豹》(Black Panther)中3件戏服的借展期,有关展览得以在英国萨福克郡各地巡展。展览“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ies)最初于2021年6月至10月在伊普斯威奇各博物馆展出,吸引了23700人前来参观。展览以片中特查拉(即黑豹)、苏睿、奥克耶的服装为开端,与社群策展人合作,利用有关边缘文化的藏品探索讲故事这一主题。展览目前在贝里圣埃德蒙兹的莫西大堂博物馆(Moyse’s Hall Museum)展出,随后转往斯托马基特的东盎格利亚生活博物馆(Museum of East Anglian Life),最后在奥德堡的斯内普麦芽坊( Snape Maltings )展览。每个博物馆都会根据其空间、文化和主题调整展览内容。社群活动将配合展览举办,各场馆将与社群策展人合作以构思原创展览。展览在伊普斯威奇催生出了一个社会企业,让奥斯卡大片与鲜为人知的故事结合了起来,让边缘社群充分参与到展览中,这家企业还将致力于促进持久的社会平等。
利蒂希娅·赖特(Letitia Wright)在2018年影片《黑豹》中饰演苏睿© Marvel
【中国】四川博物院:2022年1月2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柬埔寨国家博物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黎巴嫩文化部文物局、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国内外16家文博机构支持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临2、3厅隆重开幕。
本次展出的文物共计270件(套),汇聚了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叙利亚等国家文博机构的143件(套)文物;精选了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所藏精品文物共127件(套)。展出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玻璃器、金器、丝织品等众多种类,器型丰富且精致。
此次展览共分“悠远璀璨——两河流域文明”“兼容并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三个单元,以全新的框架结构、叙事方式,多角度讲述亚洲古代人群的生产生活、手工技艺、文化艺术、宗教传播、丝路贸易等文明画卷。展览兼顾了历史背景和大众普及,让观众能近距离、通俗直观的感悟亚洲古老文明的魅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3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四川博物院)
【中国】广东省博物馆:近日,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应时而作——中国传统时节绘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继续展出。
此次展览以时令季节为线、传统习俗为引、特色藏品为依托,首次将传统时节绘画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和展示。观众可以透过绘画、陶瓷、杂项、民俗、古籍文献等文物藏品,宫灯、插花、藤编、瓷塑、香包、绳编等非遗作品,150多组共200多件展品的分批集中展示,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探索时节里的绘画,探究作品题材内容与寓意,探讨画家绘画手法与表达方式之异同,探寻艺术与文化习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次展览共分为“春萌”“夏舞”“秋兴”“冬藏”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春萌”,通过一系列展品,向观众展示生机勃勃的“春景”和人们在佳节中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二部分“夏舞”,展示了从松荫间消夏、飞阁中听泉、荷塘里泛舟、溪河边垂钓,到四月菖蒲庆生,五月龙舟竞渡,钟馗角黍点雄黄的应时画作,突出夏日里的动与静、刚与柔;第三部分“秋兴”,展示了层林尽染、蟹肥菊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秋日丰收之景,亦有落木萧萧、雁过留声的淡淡忧伤,更有圆月下、高山上浓浓的思念之情;第四部分“冬藏”,是本次展览打造的互动重点,在这里,画中有冬日古人策杖寻梅的身影,画外有特别设计的九九消寒图互动,观众可相约在冬至,一起动笔,试数窗间九九图,待到余寒消尽暖回初,正是岁朝时。
本次展览将展至2022年2月16日。
展览海报(图源:粤博订阅)
【中国】苏州博物馆西馆:2022年1月1日,由苏州博物馆主办的“春到江南 盛世姑苏——《乾隆南巡图》特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历史陈列馆第四展厅隆重举行。
此次展览以乾隆六次南巡为引,展现乾隆南巡对江南的影响以及江南特色的种种风物,展览通过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绘画,展示清代苏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盛世繁荣景象,彰显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徐扬《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迎来首展,作品结合乾隆御制诗意,融诗、书、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展现了“乾隆下江南”过程中省方问俗、察吏安民、游览湖山的细节,堪称彼时苏州历史的最佳见证。同时,由苏州市高新区捐赠给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缂丝长卷《姑苏繁华图》也在本次展览中迎来首展,《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历时24年创作而成。该作品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了当时苏州的市井风情。
本次展览将一直展至2022年3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文博圈)
【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2021年12月24日,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发现杭州2021·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临展厅隆重开展。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紧扣考古主题,以“探方”作为设计元素,将展厅台面与地面参照考古探方的形式进行分割,视觉上彷如进入“考古现场”。同时辅助丰富的考古术语解读、局部场景沙盘、多媒体展项,包括古墓葬三维模型阅览、石范铸铜动画、考古工作者此次展览还重点展示了2021年度杭州7个重点考古项目:祝家桥遗址、跳头遗址、临安城遗址、净慈寺遗址、天目窑遗址、新登古城遗址、各地古墓葬以及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展陈形式、深入的解读方式呈现了2021年度杭州市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2年3月27日。
展览海报(图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自2022年2月8日至5月8日举办展览“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纽约弗里克收藏馆的杰作”[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 Chefs-d’œuvre de la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弗里克收藏馆位于实业大亨、大收藏家亨利·克雷·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 1849-1919)位于纽约的宅邸,1935年对外开放,是美国最重要的欧洲艺术博物馆之一。该馆2021到2023年闭馆施工,藏品在临时场地展出,借此机会,大批美国画家惠斯勒的作品100多年来首次离开纽约,在巴黎展出。美国、英国和法国是惠斯勒的三个祖国。他183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855年到1859年在巴黎学习并出道。定居伦敦后,他与巴黎艺术界保持密切联系,于1863年和“落选者们”一同展出作品,到了19世纪90年代成为象征主义领军人物之一。1891年,法国政府购买了他的杰作《灰黑布景:惠斯勒的母亲》(Arrangement en gris et noir : portrait de la mère de l’artiste)。与此同时,亨利·克雷·弗里克开始了他的收藏事业,到了20世纪初开始收藏19世纪末的作品。他买下18幅惠斯勒的作品,惠斯勒的全身像也成了收藏馆最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之一。此次在奥赛展出的有:惠斯勒游历智利时创作的《海洋》(L’Océan),以威尼斯为题材的3幅色粉画和12幅版画,以及“白色交响曲”和“黑色布景”系列的3幅肖像。惠斯勒的杰作之一《白色金色布景:罗贝尔·德·孟德斯鸠-福桑萨克伯爵肖像》(Arrangement in Black and Gold: Comte Robert de Montesquiou-Fezensac)也在展品之列,而且是弗里克收藏馆最现代的作品之一。如果说2022年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会引发关注,因为他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即将到来,那这幅作品不得不让人想起孟德斯鸠和惠斯勒对他创作《追忆似水年华》中夏尔吕斯男爵和画家艾尔斯蒂尔两个人物的影响。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肉色和粉色的交响曲:弗兰西斯·雷兰德女士肖像》(Symphony in Flesh Color and Pink: Portrait of Mrs. Frances Leyland) /1871年/ ©The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 ©2021 / Joseph Coscia Jr.
【课程预告|2022全国博物馆讲解员高级讲习班课程第二场“博物馆教育的创新思维和实践——以首都博物馆‘读城’为例”】2022年2月18日晚,由人民文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2全国博物馆讲解员高级讲习班课程第二场“博物馆教育的创新思维和实践——以首都博物馆‘读城’为例”将以线上直播学习的方式在线举行。本次课程的主讲人是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研究馆员杨丹丹。
博物馆教育如何创新求变始终是博物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分类受众研究是最大化发挥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群体必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博物馆人意识的更新,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方面涌现出诸多有益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力欠缺、持久性不足乃至核心受众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首都博物馆打造的《读城》项目,探索尝试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秉承展教深度融合的办展理念,对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实践创新做了有益尝试,本次课程将以首都博物馆“读城”展教项目为例,探索创新思维驱动教育潜能,诠释博物馆“大社教”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海报(图源:文博圈)
【活动预告|与社会共设计——设计互联的教育实践】2022年2月18日下午,由知艺文化主办和发起的“教育者沙龙”活动将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多厅举行,同时此次活动也将在腾讯会议上在线直播,本次活动的嘉宾是设计互联副总监,设计互联EDU负责人黎潇楠。
本次沙龙活动将持续围绕艺术教育领域的相关理念、价值观和方法论,并邀请艺术教育创见者、研究者和行动者进行月度分享,力图为所有关注艺术教育的人提供一个反思、连接、发现、共享的平台。
本次活动的分享主题是“与社会共设计—— 设计互联的教育实践”,本期嘉宾黎潇楠将以此为主题,从三个方面介绍设计互联EDU的公共教育实践。第一是设计教育:围绕展览策划公教活动,联动学校开展艺术课程;第二是社区营造:通过社区艺术节、文化艺术节、嘉年华链接社区居民;第三是乡村美育:推动设计教育,服务贫困地区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积极的公众参与是公共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设计互联希望从不同维度拓展设计价值、发挥教育效力、加强社会链接。
教育在当今已经不受形式、场地所限,不论是线上和线下课程,还是展览、讲座、论坛、工作坊,甚至是生活实践本身,都可以具备教育属性。深圳设计互联作为一个艺术机构,链接公众、学校、企业、政府、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公共教育实践。
活动海报(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堪萨斯大学斯宾塞美术馆举办富兰克林 D. 墨菲讲座系列之“再思郭熙的‘山有三远’”】2022年2月12日上午,由堪萨斯大学斯宾塞美术馆主办“富兰克林 D. 墨菲讲座系列”之“再思郭熙的‘山有三远’”在Zoom会议上在线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姜斐德(Alfreda Murck)。
本次讲座指出,对于“三远”这一传统山水画构图模式的论述最早见于《林泉高致》,该书总结了十一世纪画家郭熙的绘画心得,由其子郭思编纂成书。“三远”指高远、深远、平远 。十一世纪之前,虽然这三种模式在中国山水画中都有体现,但最常见的是以山为主体的景观,而并没有关于“三远”的著述。
此次讲座重点考查了十一世纪晚期中国山水画中“平远”的兴起。姜斐德博士着重阐释了画面构图平缓的水景图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主要涉及文学中对依水而居的隐士或被流放的士人的隐喻。对于不同的艺术家、创作背景和观众而言,高远和深远的景观具有广泛的正面含义。在十一世纪晚期派系斗争激烈的政治氛围当中,“平远”的风景构图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表达,影射了文人士大夫因自主选择或受到惩罚而离开朝廷公职的倾向。这类绘画在皇家宫廷却并不受欢迎。
主讲人:姜斐德(Alfreda Murck)(图源:佳作书局)
【新书发布:《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近期,由王玥琳撰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已正式对外与读者见面。
本书以中国古代藏书印为主要研究对象。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指书籍收藏者(有时为阅读者)用以表示物权,或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乃至单纯展示个性的一类印章;通过钤盖方式,藏书印印记留存于书籍之上。在功能属性层面,藏书印具备传统玺印明确物权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为藏书而用的专用属性。藏书印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古代藏书文化。藏书印是中国印章诸多类型之一,藏书印研究是传统印章学的一个分支;藏书印的出现、发展与书籍制造技术的演变存在密切关系;藏书印是中国藏书史、藏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藏书印的研究,是对古代书籍发展史、篆刻艺术史、藏书文化史和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研究。
本书拟全面考察藏书印产生、发展、演变、衰落的历史进程,探讨藏书印如何从传统印章类型中独立出来、其发展与古代书籍发展史的相互关系,分析各时代、各类型藏书印的特点与生成动因,揭示藏书印的重要文化价值与文献史料价值。
《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新书发布:《设计沉思录——杭间近作选》】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杭间先生撰著的《设计沉思录——杭间近作选》一书已正式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对外出版。
本书是杭间教授近年有关设计的重要文章辑录,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包括演讲录、论述、对谈、策展手记、序与跋,全方位地展现了近年来作者对设计领域的学术思考和探索。本书涉及对"装饰"问题与中国现代设计的思考、对工艺美术的学术引领机制的探讨、对民艺思想的沉思、对未来的设计展望等。作者的学术视角独特,观点精辟,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当代的设计建构与未来理想的设计框架,体现了作者作为中国设计史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设计沉思录——杭间近作选》(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错金银铜鼎
1979年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高16.5厘米。盖、身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附耳,短流,三首蹄足。铜鼎全身饰错金银四瓣花、三角云纹和柿蒂纹,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制品。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