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词作者:晏幾道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付佳
守得莲开结伴游。
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
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
年年拼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
争向朱颜不耐秋。
·点击收看·
【赏析】
作者以女子的口吻记叙了对采莲的期盼、采莲的惬意以及预想莲花凋零的忧伤。
晏幾道(公元1038—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早年曾受到宋仁宗赵祯赏识,后来家道中落、仕途坎坷,以致困顿潦倒。一生只做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这样的小官,却依旧故我,孤傲纯粹。黄庭坚曾在《〈小山词〉序》中称赞他是“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论文自有体”“面有孺子之色”“人百负之而不恨”的“痴绝”。
晏幾道与父亲晏殊合称“二晏”,亦工于词。其词风格清丽,感情深挚。题材多为言情之作,包括对往事的怀想和爱恋,缠绵悱恻,婉丽动人。有《小山词》一卷传世。
《鹧鸪天》,为宋初新调。此调仅一体,为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平韵,第三句与第四句常用对偶;后片五句,三平韵。该调于宋代风行一时,填制广泛,位于宋代常用词调的第三位,涵盖恋情、叙事、写景、述怀、祝颂等各种题材。除《鹧鸪天》外,此调还有《思佳客》《于中好》《思远人》等诸多别名,大多为因句得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到夏季,江南水面总会莲叶清圆,簇成一片,与挺出的莲花交相辉映。莲叶下鱼儿在嬉戏,莲叶间兰舟在穿行,采莲女欢笑着采摘莲蓬。“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静物之美;莲间游戏的小鱼和采莲的少女,则别有一份活泼跳脱的动态之趣。这份趣味点染在水墨莲花中,拥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晏幾道的这首《鹧鸪天》就是咏叹采莲的词。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个爱悦采莲的女子,以女子的口吻记叙了对采莲的期盼、采莲的惬意以及预想莲花凋零的忧伤,词风秀丽明净,轻快晓畅。
上片叙事。采莲女日日盼望着莲花开放,盼望着跟伙伴们一同游赏荷塘。终于莲花盛放,她马上约上好友,乘上荷花香草装点的小船,冲开重重莲叶,到荷塘中嬉戏。词人接下来描写了一早一晚的采莲场景:采莲女子早上从浦口入水,乘着小船,迎着朝阳,划过云朵的倒影,伴着桨声驶向荷塘;夕阳西下,莲舟满载而归,江边已是月满西楼。有人说,“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是写采莲女从早上劳作到夜晚。可是从上阕的感情色彩来看,整体情调应该是欢快的、喜悦的、浪漫的、诗意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词人运用现代蒙太奇的手法,以错落时空的方式、往与归的动作,抽象地表现采莲的愉悦。
下片从喜悦写到忧伤。也许就是采莲归来之时,采莲女对月赏莲:白天的喧闹按下了暂停键,莲花静静地在水面开放,荷塘的水悄无声息地流淌着。时光并非都如此静好,就像年年盼着开放的莲花,不久也将凋落。那秋日的西风一过,再美丽的荷花也耐不住秋寒,凋残枯槁,了无生气了。整首词轻盈流动,“守得”“争向”“不耐”等词语以女性娇憨的口吻,将采莲曲写得宛转动人、亲切可感。
撰稿:王贺,文学博士。就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中华诗词研究院)。
诵读赏析:付佳,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工梅派青衣。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CCTV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银奖、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等。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