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肖寒)近年来,中国淋巴瘤诊疗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从传统化疗到细胞疗法,从单一方案到个体化精准医疗,医学技术的革新让更多患者重燃希望。然而,在这场与疾病的博弈中,技术仅是工具,医者的仁心与患者的信任才是真正的生命纽带。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曹欣欣接受新华网专访,她用20年的临床实践诠释与患者的故事:淋巴瘤治疗,不仅是一场生死救援,更是医学与人文交织的典范。
量体裁衣,个体化治疗破淋巴瘤困局
“血压维持不住,ICU没有床位,但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回忆起患者老米的救治过程,曹欣欣仍心绪难平。老米是一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初诊时因对病情怀疑而拖延数月,入院时已意识模糊、无法认人。更凶险的是,他在接受化疗期间突发消化道大出血——胃管中鲜血不断涌出,肛门处血流如注,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危险值,血压几近崩溃。
面对消化科医生“内镜室无法操作”的犹豫和ICU床位全满的困境,曹欣欣展现出近乎执拗的坚持。她紧急联系ICU主任,恳求“临时加床”,并协调消化科团队在床旁进行胃镜止血。“抬患者下楼时,鲜血从肛门喷涌,家属的手都在发抖,但我必须保持镇定。”曹欣欣回忆道。最终,内镜下发现胃部血管破裂,通过局部治疗,老米的出血被成功控制。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让老米从死亡线上挣脱,也让家属感慨:“曹大夫的坚持,是真正的再造之恩。”
老米的案例折射出淋巴瘤诊疗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作为血液肿瘤中进展最快的类型之一,淋巴瘤患者常面临病情急转直下的风险。曹欣欣指出:“霍奇金淋巴瘤虽治愈率高,但若合并中枢神经受累或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仍不容小觑。”救治过程需多学科紧密协作。例如,老米的治疗不仅涉及血液科,还需神经科评估脑病风险、消化科处理出血危机,以及ICU的生命支持。
在药物治疗层面,曹欣欣为老米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初治阶段,她采用了传统的化疗方案,旨在迅速控制病情。病情稳定后,结合免疫治疗,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 “动态调整”的策略,正是个体化治疗的体现。对于淋巴瘤患者“每个患者的基因突变、耐药机制不同,必须量体裁衣。”曹欣欣强调。
治愈疾病,更要抚慰心灵
“医生不仅要对抗肿瘤,更要化解患者的恐惧。”这是曹欣欣从医20年的信条。许多淋巴瘤患者初诊时陷入巨大心理冲击,甚至拒绝治疗。老米最初因“不相信诊断”拖延就医,险些酿成悲剧。对此,曹欣欣总结出一套沟通方法论:用专业数据说服,用共情语言安抚。
“有时,真相需要‘包装’,但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活下去。”她坦言。治疗期间,她每日查房时坚持与老米互动:“老米,知道我是谁吗?100减7等于几?”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既是评估神经功能,也是重建患者的认知信心。
对于终末期患者,曹欣欣主张“温和医疗”。她分享了一位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人的故事:患者肿瘤广泛转移,无法耐受强化疗。曹欣欣与家属沟通后,采用低剂量靶向药联合姑息治疗,优先保障生活质量。“最后三个月,他每天由家人推着轮椅逛公园,平静地离开了。这也是医学的一种胜利。”
从跟跑到领跑:探索淋巴瘤治疗的突破与未来
“十年前,我们面对难治性淋巴瘤常感无力;如今,新技术让‘绝症’变‘慢病’。”曹欣欣亲历了中国淋巴瘤诊疗的跨越式发展。
在个体化治疗层面,基因检测与AI技术的结合正成为趋势。曹欣欣所在的医科院肿瘤医院通过WES(全外显子测序)和RNA测序筛选患者基因突变,结合AI模型预测药物敏感性。“例如,TP53突变患者对传统化疗响应差,需优先考虑CAR-T或双抗;而MYD88突变者则对BTK抑制剂敏感。”这种“精准医疗”模式,不仅提升了疗效,也减少了无效治疗的风险。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曹欣欣指出,基因检测的高成本和区域医疗资源不均,导致许多基层患者难以及时获得最佳治疗。她呼吁建立全国淋巴瘤诊疗协作网,通过远程会诊和技术下沉,缩小城乡差距。“我们正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让病理、影像、外科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方案。”曹欣欣说。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患关系的持续优化,淋巴瘤患者将迎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正如曹欣欣所言:“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疾病,因为生命是坚强的,让我们携手同行,在希望中前行,共绘生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