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据统计,我国约有500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不少均存在关节强直畸形,导致工作和日常生活受限。类风湿关节炎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若不规范治疗,5-10年的致残率可达43.48%,10年以上完全致残率高达30%-40%,15年以上致残率达61.25%。今天,让我们聚焦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的防治,早一步行动,多一份自由!
一、类风湿关节炎致残发展的三个阶段
1.滑膜炎期
患者表现为多个关节晨僵、肿胀、疼痛,但经过规范治疗后关节症状可缓解并消失,此时尚未出现关节破坏。
2.软骨和骨损伤期
持续的炎症导致滑膜异常增生,形成血管翳,侵蚀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此时,若进行关节MRI或超声检查可见关节面不光滑、骨侵蚀等表现,且已经初步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3.关节畸形强直期
若软骨和软骨下骨被进一步破坏,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受累,导致关节脱位、纤维性/骨性强直,如“天鹅颈”“纽扣花”等畸形。此时关节功能基本丧失,导致工作生活不能自理。
二、类风湿关节炎致残高危人群的临床特征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一部分属于致残的高危人群,他们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临床特征。如类风湿因子或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持续肿胀疼痛关节数≥4个以及未尽早规范使用抗风湿药等。因此,此类患者更应该警惕关节强直畸形的发生。
三、防残攻坚战,类风湿患者要做好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虽然没有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但存在三代以内直系亲属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此类人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到规律作息,均衡营养,以及戒烟、控制牙周炎等。
二级预防针对已经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他们不仅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抗风湿药物治疗,还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情况使用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等,尽早将病情控制在稳定水平,防止持续性炎症造成关节结构性损伤。
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出现关节强直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继续积极使用抗风湿药物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以外,还需要根据强直畸形的关节部位与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如进行关节康复操防止肌肉萎缩,使用关节支具防变形,采用针灸及推拿按摩等改善关节肌肉血液循环等。
三、特别提醒:残疾≠失能
虽然出现了关节强直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自理。这些患者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工具与技巧方便工作与生活,如在厨房中使用电动开罐器、加粗手柄餐具等,在卫浴间安装扶手或改用按压式沐浴露等。此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避免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加入“类风湿患者互助会”,或参加类风湿关节炎科普教育讲座等加深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
最后,在全国助残日我们提倡,一旦出现关节肿痛尽早就诊,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需要立即开始接受规范的治疗,尽早将病情控制在稳定水平。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韦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