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小安 胡梦雪
“重庆有3000多年历史,很多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散落在各处,我们想要做的,是希望通过扫街、文物守护,让承载着重庆历史的文化印记得以留存。在若干年后,大家可以看到它最初的模样,还能听到它背后的故事。”
吴元兵自称是乡愁的“搬运工”。他和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群体的故事,要从2011年4月28日的一封邮件说起。本该是继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他,为了寻找记忆中的“老重庆”加入到“重庆老街群”,成为这个民间组织的发起人之一。自第一次组织大家参观重庆规划陈列馆后,他对寻找即将消失的老街和文物 “上了瘾”。两年后,他干脆放弃房地产工作,全心投入到重庆文保民间公益事业,一干就是12年。这12年里,他带着文保志愿者们几乎走遍了重庆的犄角旮旯,身后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 8人,发展到持证注册志愿者1720人,爱好者近5万余人。发现文物近100处,保护文物超20处,组织扫街近千次,荣获国家级奖项12次、省市级奖项20多次……
这组数据的背后,隐藏着重庆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也承载着吴元兵这样一群文保人的理想: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和谐共存。
图为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扫街。
扫街“扫”出来39条“老重庆”路线
作为渝中区八一路长大的“重庆崽儿”,吴元兵成为“文保人”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小时候吃完饭,总喜欢到解放碑周围的小巷子里穿梭,到中华路小学旁的四鞋商店看哈哈镜,坐在石板梯坎摆龙门阵,街尾破旧的店铺和老物件总让我感到亲切和神往。”
随着工作后搬离渝中区,45岁的吴元兵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的《重庆老城》一书中发现,小时候那些熟悉的老街、老物都逐渐在消失,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滋生了“乡愁”。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元兵以“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的身份加入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开启留住乡愁的“扫街”之旅。
重庆规划陈列馆、白象街、山城巷、南滨路开埠遗址……起初吴元兵只想以镜头定格城市记忆,一路“扫”下来,他对这个民间组织产生了归属感:“怎么才能让这个民间志愿群体落地生根?仅凭一腔热情,没有完善的章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一个民间组织难以存续,更无余力保护那些尚未被破坏的文物。”作为组织发起人,吴元兵和其他7位成员成立了“以民间的力量探寻、保护历史遗迹”为宗旨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并制定口号——“用脚步丈量老街、用画面记录老景、用文字保存传奇”。
这群热爱重庆汇聚在一起的文保志愿者,走遍了重庆的犄角旮旯,很多被埋没的文物也逐渐被“扫”了出来。
最为知名的一次扫街是抗战遗址枣子湾别墅群的保护:“这是龙门浩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呼吁下,首次打上了‘文物建筑不得拆除’的标语,也是对我们的一个鼓励。”吴元兵称,龙门浩老街的现状正是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与提升城市价值相辅相成的映照。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扫街成果涌现:文保总队发现水江洋房、人和门、太平门等文物遗址。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数百份,累计呼吁、推动重庆大学城虎溪炮兵学校、朱沱古镇秦家上祠堂、枣子湾别墅群、王朴故居、中央党校柏溪分校等文物保护超20处。
吴元兵还带领文保总队将八年扫街的收获,整理出一本集纳39条探寻老重庆记忆的路线——《老重庆记忆路书》,成为游客到重庆深度旅游的“指南”。
图为志愿者在龙门浩老街发出呼吁后,老街有了“文物建筑不得拆除”的标语。
寻访传统村落,以“活化实验”留住“乡愁”
“在扫街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一方面因‘藏在深闺人不识’没有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面临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吴元兵称,除了保护,加强对历史文物的研究、阐释、活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找传统古村落,为重庆历史文化古迹发声,是继扫街之后又一项重点工作。
2017年11月,带着“发现乡村之美”的使命,重庆文保总队启动“让古村活起来”项目,开始走访传统村落。“每个古旧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针对各村落特点,我们提出不同活化方案,更好地激活古旧村落的内在价值。”吴元兵和55名志愿者分成17个小组,历时34天,对重庆市74个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一路上,他们搜集了无数的山歌号子,拍下了大量的老建筑和传统手工业,编写了《重庆传统村落调查报告》。
在前期大量的调查之后,吴元兵和队友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仅仅停留在田野调查、数据掌握方面,还不能够留住这些村庄的“乡愁”。
由此,建村史馆、梳理村志,开启古村落文化“活化实验”便应运而生。在黔江区濯水古镇,吴元兵带领队友在留住古镇古韵的同时,吸引年轻的、有文化、有创意的原住民“回归”,创造属于濯水古镇独有的文化;在武隆区土地乡,帮忙找来设计团队,筹建村史馆;在九龙坡区西彭镇长石村,志愿者撰写20万字的村志……一大批“沉睡”中的古村落被逐渐唤醒。
图为志愿者在大足石刻扫街。
通过文物“认养” 讲述重庆的历史文化故事
文保圈走红的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不仅是扫街和“古村落活化”的衍生,也是吴元兵带着大家探索出的文物保护新形式:“志愿者们‘认养’的不仅是文物和建筑,更是山城的‘乡愁’。”
“认养的文物就像志愿者的老朋友一样,每个月至少要去看望一次。”仔细查看这些文物是否存在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的情况,检查文物周边的消防等配套设施,确保其能正常使用……吴元兵称,除了巡查保护,他们还会多方挖掘史料,全面了解自己“认养”的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招募了1400余名志愿者,其中4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文物的“认养”和日常巡护工作。
文物“认养”也让文化传承的力量汇聚凝结。吴元兵介绍:“我们有一个小志愿者——魏子博,因论文《探寻历史遗迹,发掘抗战精神——重庆市小学生对‘重庆大轰炸’历史认知的调查》而获得第十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与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此外,他还和妈妈共同‘认养'了卜凤居和美丰银行旧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扫街,参与文物“认养”,让孩子加入“小小志愿者”活动,讲述重庆的历史文化故事。
重庆文保总队已然成为重庆的一张新名片,它在传递文物故事的同时,也是故事本身。12年来,重庆文保总队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遗迹寻访、文物保护进课堂、让古村活起来、文物保护进社区、行走的党课、母城说城市寻宝、山城故事馆等7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历史文化地标展示项目”荣获2019年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独特的记忆样本,也需要一种可以触摸的温度和能够感知的力量。“文物保护的民间志愿者就是星星之火,大家一点一点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吴元兵说,“访古寻踪,注定是一项长期枯燥而艰难的跋涉,但再不寻访,我们就老了。再不保护,它们就不在了。所以,文物保护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我们也希望能够涌现更多的文保志愿者,去保护挖掘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古镇、古村落,留住城市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