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现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周超瑾接受采访介绍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等内容。
Q1:贵校MBA有哪些特色?在专业建设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周超瑾: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因广播而兴、因电视而起、因网络而盛,因AI而强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的MBA项目的特色最主要体现在文化传媒特色课程以及全方位特色商科的培养模式。
中传MBA的专业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分为8个模块。其中,6个模块又分出为2个传统模块、3个职能型模块和3个产业模块。2个传统模块,包含:传媒经营与管理模块,主要培养“善管理的传媒人”和传媒与企业运营模块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
第一个职能型模块营销科技模块,是每年同学选择最多的模块,它的价值在于提高营销的精准度和效率,实现业务增长和品牌提升。无论是国内营销,还是全球营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营销模块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精准的消费者画像到个性化的内容推荐,AI在提升营销效率、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学院通过整合业界大数据和AI营销资源,与国内AI媒体和AI营销企业合作,助力MBA同学建立大数据与AI思维,掌握大规模分销、AI自动化、社区互联网等最新营销系统,实地考察国内知名AI大数据营销企业、营销系统、营销实验室。
第二个职能型模块——品牌公关模块。目前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也逐渐模糊。品牌模块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跨平台整合、内容创新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粘性。品牌公关模块,依托经管学院、广告学院两院师资,联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以最新的媒体趋势和品牌案例,让学生系统化学习品牌管理及公共关系构建的前沿理论,理解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管理实操战术,掌握品牌国内、国际公共关系建构方法。
第一个产业模块——文娱影视。文娱影视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和产业。包含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音乐产业、演艺行业、网络视频内容、还有主题公园、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这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通过平台建立业界人脉、参与一些实践项目、对于想跨行业的同学,也可以在娱乐演艺领域的职业发展做一些准备。
第二个产业模块——体育传播模块,体育模块是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体育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进入体育产业或相关领域工作提供优势。了解体育科技的最新发展,如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掌握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运营和管理技能。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为将来在体育传播或体育产业的职业生涯做些准备。
第三个产业模块——数字艺术模块是经管学院与中传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合作推出的模块。在互联网、AI、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媒行业赋能的当下,利用中国传媒大学平台国内外师资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数字艺术鉴赏力、洞察力、综合技术整合力、全局项目把握力。让MBA学员掌握智媒时代新语言、新技能、新思维、新观念。
最后一个模块——文化金融模块。对学生来说,文化金融是一个结合了文化产业和金融服务的跨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职业机会。熟悉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以及它们如何适用于文化产业,对学生未来发展很有裨益,通过这些学习,MBA学生可以为将来在文化金融领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Q2:学校在特色教师团队建设机制上有哪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果?
优质的课程配备优质的师资,中传MBA项目采用3-3制的师资配备。1/3经管学院师资,1/3学校其他学院师资,1/3校外师资,校外师资中又包含了外籍师资、行业专家,其他院校的优秀师资,构建了中传MBA的师资平台。
三三制的师资平台建设主要体现在MBA的课程和实践中。中传的实践课程环节:以行动学习,移动课堂、实践讲堂三种学习方式进行。行动学习,即带着问题走进企业,例如蒙牛集团、东华软件修正药业、阿里巴巴等。通过多个问题小组进入企业,实地解决企业痛点。移动课堂,即参与各项重大社会活动,与行业领袖面对面。实践讲堂,即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走进课堂,拓展大家的行业人脉资源,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和项目运作方式。
同时,中传实践资源最大的依靠是实践导师企业100+。MBA学生获得难得的机会与实践导师近距离交流,实践导师也能面对面地了解中传MBA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更希望将“实践导师项目”打造成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行业一流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