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返回地面至今,众多科研团队对月壤样品展开了深入研究,随着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月壤样品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嫦娥五号月球研究团队便是其中一员。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北京铁路分局北京铁路第十一小学的学生们诠释了科研背后的严谨执着与艰辛付出,以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力量。
5月22日,该研究团队科研人员李军杰在北京铁路第十一小学举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中展示了其团队借助月壤样品开展科研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发现的最重要的资源当属氦-3。“地球上的氦-3储量极为稀少,相比之下,月球被认为蕴藏着丰富的氦-3资源”。他重点介绍了嫦娥5号返回器带回的月壤样品中氦-3含量的分析结果,阐述该核素对能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勘探开发的可行性。李军杰鼓励在场青年学生好好学习,永远保持好奇心。“也许在你们中间,就会诞生第一位在月球盖房子的工程师!”他说。
嫦娥五号月球研究团队的另一位科研人员何升把“月壤样品”形容为月球的“土特产”,他强调“这是最不土的土特产”。活动上,他不仅介绍了我国月球采样的历史意义,也分享了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工作的现场照片,展现了研究团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在场同学们印象深刻。他鼓励青少年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未来为国家深空探索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该团队成员李婷则向在场的青少年展示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照片。“成年人的头发平均直径是70-100微米,月球矿物颗粒度大概是头发直径的1/7到1/10。”李婷介绍。面对如此细微的矿物,科研团队要将矿物按不同的大小、种类分开均需手工操作,这对操作人员的专注力、耐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李婷展示了其身穿防护服在超净室里分选样品的照片。她表示,即便重复上万次机械化动作,都要为了实现科研目标去克服困难、创新奉献。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一代代航天人,发扬探月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正如研究团队三位科研工作者所说,“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大家都知道,嫦娥五号、六号就是要将神话变为现实。当‘嫦娥’降落在月球上,奔月已不仅仅是神话,更是现实。”
北京铁路分局北京铁路第十一小学大队辅导员王大为表示,三位科研工作者以“月球寻石”为主线,将嫦娥五号月壤研究转化为科学探索故事。他们通过展示实验图片、数据记录等方式,将“坚持”“求真”等抽象品质转化为可触摸的叙事,也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到科研的真实历程。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活动得到了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铁路第十一小学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