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安全都是底线。对于交通出行而言,安全是生命线。那么,如何让每一辆上路的车,每一个路上的人,都更加安全?这是一个宏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交通运输链条各个环节相关行业、以及广大用户的合力共建。
如今,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算法,高级导航等前沿技术的出行平台,在交通安全建设体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让大众的安全驾乘意识得到有效、持续提升?如何让提升的效果可量化、可衡量?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长效的安全机制?这其中,移动出行平台的新价值空间在哪里?又是如何落地的?
为出行加把“安全锁”,让用户做好自己安全第一责任人
上车系好安全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生活中,后排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丧生于汽车事故的人员中44.8%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的致命伤害率高达35%。
归根结底,需要让上车系安全带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比如,嘀嗒出行为让更多上车乘客系好安全带,可以说不遗余力,不仅行前会通过确认上车弹窗提醒、安全轮播、push等手段,全方位触达用户,行中还会通过智能语音外呼、智能语音播报等手段,再次强化乘客系安全带的意识,还会同时提醒车主,让车主提醒乘客系安全带。以提醒乘客系安全带为例,过去两年嘀嗒出行发出语音外呼超过3500万次,而近半年来语音播报就发出1.35亿次。
这些尽责提醒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正反馈。张女士搭顺风车习惯坐后排,如今,她每次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扣好安全带。“之前有一次在顺风车途中,收到过嘀嗒平台电话,提醒我系好安全带,非常贴心。”
阶梯管控、场景化、全方位夯实顺风车驾乘安全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自驾出行逐渐成为大众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大。如今,端智能、AI算法和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已深入应用到顺风车安全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安全干预效率和精准度,且更主动更实时,这也让出行平台在提升车主驾驶安全意识,改善驾驶行为习惯方面,得以开创出更多创新手段,并带来直观量化改变。
比如,嘀嗒出行上线的“顺风车驾驶安全智能管家”,基于手机传感器等一系列特征信息,设计专属识别算法模型,实现对车主超速、急加速、急减速、打电话、玩手机等五大危险及分心驾驶行为的主动实时识别,并通过行中实时语音提醒、行后驾驶行为报告、行为分扣减及封禁等阶梯式管控手段,有效提升车主驾驶安全意识。数据显示,收到危险驾驶警告的车主,驾驶行为明显且迅速改善,近五成车主在第二周不再出现危险驾驶行为。
此外,嘀嗒出行不久前还全面升级夜间出行管控,通过安全护航阈值调整、行前二次人脸识别等升级、车主夜间出行开启App及定位录音管控、行前行中全方位心智强化等五大组合拳,让用户夜间出行更无忧。比如,目前平台要求车主夜间出行时,全程开启App和全程开启录音、开启定位授权,若未做到将进行限制接单等。
“目前觉得顺风车的安全功能已经比较完善了,基本不会太担心安全问题。”在嘀嗒出行的用户调研中,有长期乘坐顺风车的用户说道。
平台、用户、行业合力共塑出行三方安全观
安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交通安全和出行安全不是简单说说而已,也并非靠铺天盖地的营销和传播,而需要依靠出行平台在日常运营中的一丝不苟,务实严谨,也需要与用户与行业各方合力共创。
比如嘀嗒出行的“安全之道”系列栏目,以安全圆桌谈、安全护航站、安全星联盟三个栏目为抓手,向用户普及驾驶安全常识和出行安全常识。根据嘀嗒用户调研,90%以上的用户表示浏览过安全之道宣导内容,93%的用户认为自己由此增强了安全意识。挖掘顺风车千亿蓝海市场,安全是重中之重。安全做得越好,越不会让人感受到,而这需要日复一日,进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