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因为支教团的到来
她和支教团潘念老师成为师友
对湖北大学充满向往
但高考中与湖大失之交臂
今年,即将大四毕业的她
再向湖大奔赴,考研终于上岸
4月7日清晨,王端玉终于等来了
湖大生科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的
拟录取通知
在大山里相识,在湖大再续师生情
2018年,王端玉就读于云阳双江中学,这一年,湖大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云阳双江中学。本科毕业于生命科学学院的潘念是当时研支团的成员之一,负责教授王端玉所在班级的生物课,现在,潘念已经成为湖大师范学院一名辅导员。7年前,她们相识于重庆云阳的大山里,现在他们又在湖大重逢,续上了那段师生情。

▲图左为潘念老师,右为王端玉
“潘老师的生物课影响了我现在的选择”
“潘老师和我们年纪相仿,她的生物课干货满满也十分有趣,正是因为她的引导我才会对生物产生兴趣,这也影响了我现在的选择。”对于王端玉来说,她对潘念的初印象就是这一整面黑板板书的“认真劲”。生物课知识庞杂,还有很多需要记忆背诵的细节知识。潘念的逻辑清晰、重点分明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体系,也便于落实知识点。
“当你认识一位与你年纪相仿、并愿意听你讲你的兴趣爱好和困惑的老师,你就会知道这会多么激励你。”王端玉笑着回忆说。
▲图为潘念老师授课
▲图为潘念老师与王端玉及其班上的同学们
课堂之外,潘念还是学生们的知心好友。考试成绩进步时,她会发奖状、零食作为奖励;假期里,学生们会去她的教师公寓聊天,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对学生有了足够的了解,潘念能做到因材施教。课间,她会给学生分组讲解错题,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用生活小事举例,使知识通俗易懂。“这激发了我对生物的兴趣,我的生物学科也因此突然‘开窍了’。”王端玉说。
考研路上,师生情未缺席
高一时,潘念的生物课像是给王端玉播下一颗不断破土勃发的种子。悉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以缜密的逻辑钻研难题……王端玉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一直延续了下去。高考时,王端玉就以湖大生命科学学院为目标,可惜不幸落榜。而因为对生物的兴趣,她选择了其他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考研时,王端玉又选择报考湖北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不仅仅是因为与潘老师的情谊,湖大近年来生物学科的蓬勃发展也吸引着我。”王端玉说。

即便距离支教已经数年,王端玉和同学们都一直与潘念保持联系。了解到王端玉在备战湖大研究生,潘念会在她遇到困难时鼓励她。在潘念的支持下,王端玉越来越坚定她考研湖大的决心。尽管专业知识学起来常有困难,但她决不放弃,“高中时潘老师教我们拆解知识点,在知识系统庞杂时,逐个理解记忆。我在考研时也延续这样的方法,耐心地攻破困难,最终再把知识串联成线。”
当拟录取通知公布那一刻,王端玉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时间将喜讯告知了潘念。“我为端玉感到非常开心,这是她刻苦努力的结果。我和她现在又在湖大延续上师生情,我为这段奇妙缘分感到惊喜。”潘念笑着感叹道。
“潘老师是我的榜样。我至今记得当时她在教学任务那么繁重的情况下,仍抽时间跑步锻炼,晚上还不落下自己的学习,”王端玉回忆说,“她的乐观积极一直激励着我,鼓励我走出家乡的大山,勇敢地登上更大、更广的平台。”
进入大学后,王端玉在本科时就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校园活动,还主动加入了学生会,她说:“虽然潘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但是是她带我大胆地迈出这一大步,这也一直影响着我。”从重庆的大山,到武汉的平原,王端玉跨越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着,她终将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潘念一直深信这一句话。如今,潘念在王端玉心里播下的生物学科兴趣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王端玉计划在硕士期间深耕生物领域,“希望能在湖大多发高水平论文,在更高平台开展研究。”她坚定地说。她也计划参与支教和志愿项目,将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师生奔赴历经七年终得圆满,而湖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从未落幕。自2012年首支队伍进驻以来,已有12届共116名志愿者接力耕耘,他们活跃在教育帮扶、扶贫济困、人文关怀等领域,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教育为桥梁,在西部热土上书写属于湖大人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