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找工作、办入学、拿工程,无所不能?
南京警方破获系列诈骗案件,起底“请托办事”骗局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有时,“他”是解决工作的“某领导”;有时,“他”是能办入学的“某主任”;有时,他是外企派驻的“大能人”……“他”到底是谁?
近年来,在职场各种涉及求职的骗局屡见不鲜,因“讲人情”“托关系”“走后门”被骗钱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今年春节前夕,南京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系列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利用受害人对“潜规则办事”的依赖心理,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以安排工作、介绍工程、低分入学等为幌子,假扮各种角色身份实施诈骗。
花点小钱,工作“帮你搞定”
“喂,是派出所吗?我要报警,我被骗了……”1月5日,南京南站站前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一通报警电话,对面传来一阵阵止不住的哭声“钱没了,工作也没了,我可怎么办,快帮帮我……”接警后民警立即前往报警人住处了解情况。
2024年7月,受害人徐某从老家来南京找工作,因人生地不熟,工作的事一直没有头绪。一天夜里,一位陌生人端某某添加了她的微信,与她攀谈起来。在聊天解闷过程中,徐某表达了急于寻找工作的困惑。
没想到,端某某异常热情,人脉很广,称自己与“铁路局局长”有深厚关系,能够轻松帮助她安排到铁路部门工作。起初徐某还将信将疑,但随着聊天的深入,徐某发现他为人很靠谱又认识多个“大领导”,心头的顾虑也渐渐打消了。
在之后的半年内,端某某声称帮助其安排工作,以“疏通关系费”“考试培训费”等理由,多次向徐某索要费用。急于求职的徐某信以为真,陆续通过转账和现金方式支付给端某某共计7万余元。
“演技”狂飙,一人饰多角
接到报警后,公交分局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侦查工作,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刑警大队张宇翔介绍道,看似一起普通的借贷纠纷,原来是典型的诈骗犯罪。警方把目光聚焦到这个“端某某”身上。
随着调查的深入,办案民警发现端某某存在多笔异常转账,2.4万元“户籍办理费”、5万元“入学疏通费”、6万元“工程保证金”、3万元“工作意向金”……随即,公交分局成立专案组,进一步深入调查。
警方抽丝剥茧,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嫌疑人端某某是个“套路高手”,不仅虚构领导身份诱骗徐某,还多次虚构其他身份欺骗多人。2020年,假扮“政府工作人员”,自称能解决迁户口问题,诱骗他人索要2万余元;2021年,假扮“某组织部门领导”,自称能解决低分入学问题,诱骗他人索要10万余元;2022年,假扮“某副处长”,自称帮忙拿下工程项目,诱骗他人索要3万余元……
“他非常善于伪装自己,在微信中,不停切换角色与受害人对话,而受害人往往因迫切的心理,被‘巧舌如簧的说辞’忽悠,也没办法去印证他的‘承诺’,最终导致他屡屡得手。”公交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张文杰告诉记者。通过侦查最终查明,四年来,端某某身披不同“马甲”,一人分饰领导、工程商、招生办、亲属等多个角色,以安排工作、入院就医、低分入学、办理户口、承揽工程等为由陆续骗取他人20余万元。
“在这类诈骗中,嫌疑人常以各种特定身份作掩饰,对不明真相的市民群众来说,哪怕心里犯嘀咕,也难以核实,这就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公交分局刑侦副局长戴国华介绍,“而受害人往往觉得被骗丢人,普遍存在‘耻感心理’,报案时间平均延后6个月左右,导致证据错失‘黄金窗口期’,对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